如何权衡利弊得失,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引导新兴产业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扮演好科学发展的角色,这显然是对我们经济调控智慧的新考验 一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似乎总难跳出“扶持发展、快速膨胀、产能过剩、综合治理”的怪圈。 就在我们全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当口,8月末,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强调重点加强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发展的指导。 这无疑是对新一轮产能过剩的严重警告。不失时机地加大投资力度,本是应对经济下滑的重要决策,孰料投资冲动的急剧膨胀,却事与愿违地再次吹大了产能过剩的泡沫,这不但削减了宝贵的投资资金的产出效应,更为金融危机后正在缓慢复苏的中国经济埋下了结构失衡的隐患。 产能过剩问题严峻 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事实。 工信部最新发布的《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显示,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超过1亿吨,而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20%左右;水泥产能过剩3亿吨,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200条,将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一些重点水泥生产大省如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等,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铝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左右,而在建的氧化铝、电解铝产能仍达560万吨和200万吨;平板玻璃去年产量为5.74亿重量箱,连续19年居世界第一,已拥有生产线203条,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在建的玻璃生产线近120条,一旦建成,产能大幅过剩的现象将变本加厉。 问题的严峻,不只在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积重难返,更在于国家倡导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相关行业上马不久,产能过剩的趋势便凸显出来。 据统计,至2008年7月,全国16个省仅多晶硅就有33个项目在建或准备动工,进入2009年,自两年前升温的多晶硅投资热中上马的众多项目渐渐完工并进入试产阶段。如果这些项目都按期完工且完全释放产能,中国的多晶硅产量2010年将达到14万吨,接近目前全球市场需求量的两倍。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风电产业脉冲式的大干快上。截至去年底,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已从2004年的6家猛增10倍以上达到70多家,这一数字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风电设备厂商的总和;风电的装机容量也从2002年前的46.8万千瓦,迅速发展到1200万千瓦,增长了25倍,是“十一五”规划任务的2倍。预计今年,中国累计装机容量将达2000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风电市场。 如此超常规的飙升,使2007年中国政府颁布的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的远期目标,显得不合时宜,因为照此速度,到2010年即有可能突破这一目标。难怪有业内人士连连惊呼:“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不是过热,而是严重过热”,并且预言明年“风电整机组装行业至少会死掉一半”。 盲目上马成为主要推手 如果这一不祥预测得到应验,那么,还在前赴后继向风电进军的企业,即便此刻悬崖勒马怕也为时已晚。而人们更关注的是,为什么年年对产能过剩发出预警,却又年年难逃产能过剩覆辙? 一些地方政府对GDP增长追求的偏好,是产能过剩背后的主要推手。每当新兴产业开始发展部署,就有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和保护,此时审批门槛低,市场准入容易,而且往往监管缺失,这便引发了无序竞争;假若项目的投资金额庞大,对地方GDP拉动作用明显,各地政府更要抢着上马,以期好看的政绩。此外,在近阶段信贷宽松的背景下,以央企和地方国企为主的投资主体越发财大气粗,由于看好新兴产业的市场预期,便难抑冲动而渴望分享其中一杯羹。当千军万马蜂拥抢入新兴产业,就为新一轮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准备了温床。 盲目上马、产能过剩、销售锐减、价格暴跌、企业破产,新兴产业也在陷入传统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困境而不能自拔。曾几何时,被一致看好的新能源光伏企业红遍大江南北,而今却因行业产能恶性过剩,已有3/4以上企业倒闭歇业。 有人担心,由于目前一些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乱象,将导致国家行政干预的再度强化,但放任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无序铺摊子,就能自然使其进入合理的发展轨道吗?如何权衡利弊得失,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引导新兴产业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扮演好科学发展的角色,这显然是对我们经济调控智慧的新考验。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