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摆在重要位置。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充分发挥了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本报自今日起在理论版开辟“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以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60年来的发展情况和丰硕成果。 【作者名片】 于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历史学科首席专家,《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主编。研究方向为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近年来主要学术著作有:《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全球化和全球史》、《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历史认识概论》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史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成为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6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工作,对于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宣传、普及唯物史观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唯物史观也在中国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影响。但从总体上说,广大知识分子对唯物史观仍然比较陌生。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史学工作者中大力宣传和普及唯物史观,成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1949年7月,中国新史学研究会成立,郭沫若任主席。研究会的宗旨之一就是“学习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批判各种旧历史观”。同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中也明确规定:“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1951年7月,在中国新史学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史学会。郭沫若指出,中国新史学研究会成立后的两年间,中国史学界已经出现了从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变。1953年,中共中央“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成立,明确强调广大史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著作。1954年,《历史研究》杂志创刊。郭沫若在《开展历史研究,迎接文化建设高潮》的发刊词中指出: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这就是我们所遵守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集、选集或文选相继翻译出版,《毛泽东选集》也开始出版,这为广大史学工作者自觉学习唯物史观并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1年—1952年,在知识分子中开展了思想改造运动和学习运动。毛泽东指出:“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1954年,开展了对胡适学术思想包括胡适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实用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批判。这些批判涉及如何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和分析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如何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如何认识历史前进的动力以及如何认识历史矛盾运动的规律性等。这对于学习和宣传唯物史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广大史学工作者包括一些著名的老一辈史学家都表示“一切从头学起”,对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来研究历史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在思想改造和学习运动中,由于没有严格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使一些人因所谓“资产阶级倾向”而受到不同程度的错误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