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自2006年以来,北京市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三年来,共选聘大学生“村官”8136名,基本实现了“每村有两名大学生”的目标。三年来,北京市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取得哪些成效和经验?如何实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新要求?日前,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委研究室、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农工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党建研究会、市委前线杂志社一起组成调研组,到京郊农村开展深入调研。 一、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主要成效 三年来,大学生“村官”努力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形成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一是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着眼于发挥本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协助村“两委”制定实施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引进专家项目,发育专业合作社,加快产业调整升级,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充分运用自身特长,承担文秘档案、户籍管理、计划生育和民主选举等重要工作,提升了农村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村内广播、报栏、讲座等多种手段,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大学生“村官”利用知识和活力,与当地干部优势互补,促进当地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目前,已有30余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优化了村级班子年龄结构,提高了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三是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青年后备人才。大学生“村官”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磨炼意志、积累经验、锻炼成长,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在基层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在服务农民中实现了人生价值,为党政干部队伍储备了一大批青年人才。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矛盾问题 经过三年的实践和探索,主要有以下经验做法。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格局。市里建立了由两位市委常委牵头、13个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13个区县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10个远郊区县还列出编制,配备人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办公室。乡镇和行政村也指定专门机构,指派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全市建立了市、区县、乡镇、行政村“四级”管理体系,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 制定配套政策,严格规范管理。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出台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在组织、人事、经费、保险和户籍等方面推出多项优惠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政策体系。制定大学生“村官”服务管理手册,基本做到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深入开展调研,精心组织选聘。对郊区所有行政村和北京地区高校的情况进行调研,掌握实情,不断细化和完善选聘工作方案。坚持公开选聘、竞争择优,重点考察应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对选聘工作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和评估,确保把德才兼备、有志向、有热情、有奉献精神的大学生选拔出来,有效保证了大学生“村官”的质量。 加强教育培训,注重思想引导。按照“不参加培训不上岗、培训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分层分类培训,形成了包括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国外考察和国内学习的教育培训体系。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正面引导,发现不良苗头及时批评教育,切实帮助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