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百科小子 提问者:张彦(上海莘松路) 解答者:王礼鑫(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问:日前,有学者将党政领导当面听取公众诉求的情况称之为“门诊政治”,并认为它是一个不失灵活且有效率但需要规范的工作方式。请问,应当怎样理解和看待“门诊政治”? 答:从2005年公安机关大接访活动,到去年中央明确提出县委书记大接访,并要求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大接访已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政治形式。以“门诊政治”对此类现象进行概括,颇为传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但以党政领导机关为核心的多层级政治体系格局继续维系并发挥中坚作用。利益诉求不断分化,问题和矛盾相继产生,协调解决之道仍始终依赖于党政渠道。 在此背景下,出台实施大接访等举措,一方面表明中央对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体现了致力于改善民生、为人民谋福利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作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形式,大接访既可视为一种新的民意表达及聚合的政治参与方式,也可视为一种新的政治沟通方式,值得慎重对待。 至于如何理解和看待“门诊政治”、大接访,主要“看两点”:一要看问题是否解决或解决的程度,二要看民意是否获得表达以及干群沟通是否有效。 这里面,是否解决问题以及接访后是否出现新问题等,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甚至还远远谈不上重要。相较而言,民意表达、干群沟通,更具有重要的政治内涵和社会价值。党政领导开门大接访,与群众对话、协商、交流、交心,这一过程本身就能产生实际效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必要反对搞形式主义,把大接访弄成“政治秀”的做法。 不过,大接访不是灵丹妙药,“门诊”也大体只能解决小病小痛。深层次矛盾或问题的解决,需要总结、汇集和改进“门诊政治”、大接访等形式,谋划善治的系统性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