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世界环境日。
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纲要提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环保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导致环境污染总体上呈加剧趋势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逐年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稳步提高。特别是“九五”和“十五”时期,国家加大了对环境污染防治的直接投入,且投入资金逐年增加,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加,机制和渠道逐步建立,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统计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环保治理投资每年为25亿-30亿元人民币,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0.51%;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7亿元,是1981年的135倍,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6%。
而近期从投资安排上可以看出,中央在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此次国家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有3500亿元投向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环保能力建设。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10亿元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资金规模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2009年专项资金支持重点范围确定在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以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范围内,群众反映强烈、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近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财政支持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将重点抓好10项工作。这都有助于在改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能力建设方面,推动这项功在千秋的“战略工程”。
国家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环境,改善民生,彰现了政府重视民生、服务民众的惠民政策。但是,同时不少人也在担忧“环境投资能否真正惠及到民,能否落到实处”。
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应立足治本、着眼长远,从建立领导机制、建立队伍机制、建立投入机制三个方面确实保障城乡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有序、有效开展;以制度保障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城乡环境整治的各项规章制度。应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逐步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
十一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