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正文

教育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

时间:2009-06-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川生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教育创新摆在突出重要的地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同时,反思和革新传统发展观也成为一种世界趋势,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要内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发展方式被普遍接受。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创新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欧盟于2005年通过“研究与创新战略”,巩固和发展泛欧研究与创新活动,争取到2010年将欧盟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知识社会。美国出台《2005年国家创新法》,确保其在创新、研究与开发方面的世界领袖地位。2009年4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科学院第146届年会上发表演讲,宣布了科学研究、创新和教育投资的新计划,承诺将成倍增加三家(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科学办公室以及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的经费,宣布在能源部下成立“先进能源研究项目局”,并考虑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管理的研究生经费提高两倍。日本以占世界0.3%的国土面积和2%的人口,创造了占世界16%的GDP,成为第二经济科技强国,根本原因在于拥有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更为关键的时期。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和挑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并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靠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要靠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脊梁。无论是与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在世界创新体系中尚处于落后地位,哈佛商学院的《2008~200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中国科技储备指标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其他三个国家,处于全球第77名。另外,我国的知识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很低,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而我国目前仅为39%。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人才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平均每万居民中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在全世界仅列第43位,每千人中的研究生数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亟需推进教育创新。推进教育创新,就需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推进知识与技术创新和创新文化建设,着力培育国民创新精神。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面对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我国教育的人才观相对还比较落后,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鼓励拔尖、宽容失败,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与气氛;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缺乏有效结合,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与评价制度尚未完善;学科体系缺乏交叉融合,难以形成基础性、原创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以创新与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制度尚未建立,教师队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保障教育创新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科教体制分离,产学研结合不够,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率不高,比如我国受理的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500万件,但专利转化率不足10%。

教育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深基础、宽视野、高素质,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锐意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企结合、学研结合等新方式。要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要坚持实行开放式培养,加强与国际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合作,注重提升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国际性和创造性。要创新人才评价模式,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培养和造就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的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面向国家需要和学科前沿,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镇,更应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人才众多和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优势,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动力源泉;要面向学科前沿,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基础,推动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调发展,推进技术集成与创新,努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勇于承担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创造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标志性的创新成果;要建设产学研合作的国家平台,促进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开展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

  培育创新文化,塑造全体公民的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把培育创新文化作为基础工程,着力营造追求真理、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培养创新所需要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要坚持把观念创新放在首位,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创造鼓励、支持创新的有利条件。要坚持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塑造公民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人们的理性自觉行动。要加强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要努力用体制机制的创新成果为教育创新增添动力和保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高校制度体系;要深化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相适应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要创新高校管理机制,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以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激活创新动力;要建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制度,建立以创新与质量为导向的科研管理与评价体制,激发师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要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