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后勤服务集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集团组织召开了中层干部专题学习心得体会交流会,大家都感觉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下面结合自身工作情况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坚定信念,锐意改革,贯彻十七大精神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立志高远、求真务实、主题突出、论述严谨,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等重大问题,是我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通过学习,我更加坚定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理想信念。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十七大报告的灵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教育的改革开放,才能不断突破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不懈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和干部队伍,才能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高校后勤系统的党员干部应该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自身的积极性引导到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高校后勤工作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
通过学习,我更加认识到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必要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加强自身学习。学习既是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党性、加强修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活到老,学到老,到了临终还未学了”等等,都是说学习的重要性。尽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也都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但随着社会的长足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仅限于现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加强学习。否则,就难以担当重任。因而,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和对待,孜孜以求,学而不怠。要把一切有效时间都用于学习,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开展学习。要持之以恒地学好科学发展观理论,提高自身理论素养;要持之以恒地学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熟练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学好业务,注意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工作规律,创新工作方法,争做岗位能手、部门中坚和行业标兵,更好地肩负起神圣职责;要学好技能,重点学好专业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适应教育部明确提出的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新要求。
三、
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大发展而发展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回顾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时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结合高校后勤改革来看,改革前后勤本质上是单一的行政事业服务工作。运行机制为由学校投资,采用无偿供给和无偿服务的事业性、福利性运行机制。其体现的只有单一的教育服务属性。而改革后,最大的变化就在于从单一的教育服务属性变成为商品和教育服务双重属性。既然具有商品的属性,也就意味着要和现代市场经济接轨;同时仍具有教育服务的属性,也就与社会第三产业有所区别之处。所以改革后的现代高校后勤,应该是既溶入社会市场经济,又承担教育服务之责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服务事业。
伴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后勤实体将逐步从原来校属事业性、福利性部门改革成为具有社会性、市场化、专业化的教育服务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逐步和社会市场经济接轨,按一般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独立核算成本,在政府宏观调控和学校领导下加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下为教育事业服务;对原有后勤人员要实行事业编制企业管理,改变过去的供养方式和供给方式,实行事业保险、企业运作的方式以保证改革的平稳过渡。
由此可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一不是不要后勤,而是需要更具社会和市场经济活力的教育服务实业;二不是扔包袱,而是要以现在的后勤实体为核心,改造、发展成现代的、社会化的企业化管理的教育服务模式。
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2、从发展的眼光看,高校后勤社会化有过辉煌的昨天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进入WTO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产生。其一,中国高校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8%到2005年的25%以上,中国人口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后勤社会化在这一特定的时期与这个背景是相适应的。其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确吸纳了社会各方面资源,使高校保障条件、土地、房产、设备等硬件条件有了全新的改变,增强了后勤保障的实力,补充了政府计划供给的不足,缓解了中国经济的畸形结构,从而把社会资源变了一种形式投向中国高等教育。
3、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剖析,高校后勤社会化在发展的同时也裹挟了偏面的观念缺失。其一,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违背教育规律,以致商业色彩过重,改变了姓“教”的属性,以教育产业化的口号,把社会化做过了。其二,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上要求学校后勤三年分离,从学校母体上切割离去。其三,以商业为先导,使教育、管理、服务、经营分离。
新利18彩票 党委宣传部
总访问量:(2003.9.9起开始统计)
联系我们
邮编:211816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珠南路3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