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正文

仲盛来:抓住机遇、提高我校科技创新能力

时间:2008-02-29 来源:化工学院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在这几天内我认真学习了我校第二次党代会党委工作报告,受到了非常大的鼓舞。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我校在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作出了非常高的非常具体的指标要求,并形成了基本思路和做法,描绘出新利18彩票 美好的前景。尤其是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工业大学”的新目标,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建设“创新型大学”,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几个部分,结合自身体会,在这里主要谈谈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一、抓住机遇,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工业大学”符合国家和江苏战略发展的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江苏省也把科技创新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前省委书记李源潮强调,加快科技创新是江苏落实科教优先方针的核心内容。要从低成本走向高技术,在新一轮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层次,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江苏加工”经“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跨越。
可见,我们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工业大学”是完全符合国家和江苏战略发展要求,正如党委工作报告中所说的,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我校的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思考
抓好科技创新,首先要分析并抓住我校特色优势。作为一个工科院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是我校的特色与亮点。省、市政府对此也尤为关注,省委书记、省长、市委书记多次到我校考察产学研创新的情况。欧阳校长还作为江苏省近百所高校的5个代表之一在全省学科建设推进会上作了关于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的经验介绍。只有通过创新与创业的结合,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业、新企业、新产品,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而先进技术一旦与市场和资本结合,就能带来爆发式增长的先进生产力。要把推动科技创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和紧迫任务,只有从创新源头上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从体制机制上促进科技成果与各类资本的融合,才能真正使科技创业成为加快发展的现实推动力,引领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我校拥有大量的科技资源和研发人才,拥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中心、化工、生工、材料等强势学科,要依托这些力量,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力争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同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创新活动中去,依托企业的灵活机制和研发经费,通过“大学科技园”和“工业设计平台”的建设,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探索科技成果应用的有效方式,形成同企业“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抓好科技创新,关键是培养、引进、使用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正如省委书记梁宝华所讲,一是解除束缚把科技人才放出来,二是不惜重金把领军人才引进来,三是多种渠道把适用人才育出来,四是展其所长把各类人才用起来。我们要通过承担重大项目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组织能力和拓宽研究视野,通过组建团队形成重大研究成果以提升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学术影响力,通过重点投入改善装备条件以提高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研究水平。特别要重视对“70后”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加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以“三创人才”工程为抓手,大力实现创新人才和产业的对接,为他们提供成长所需的优良的土壤。
抓好科技创新,还要营造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正如党委工作报告中所说的,要实施文化铸校战略,构建和谐工大价值核心体系,建设创新文化。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保障、激励机制、人文环境。
秉承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围绕国家及江苏的战略发展,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技术研究为特色的创新型大学,实现工大的美好未来,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的责任。要紧紧围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地方企业及社会力量合作,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探索高等教育资源高效配置与扩张的新机制,进一步带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江苏创造”作出更大的贡献!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