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心中永远的丰碑
——影片《公仆》观后感
正值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全国学习贯彻大会精神之际,11月9日学校安排我们观看了反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谷文昌”先进事迹的影片《公仆》,使我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
影片《公仆》透过当今一位年轻女记者的视角,用倒叙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建省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同志的动人事迹。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从战场上下来后的他带领东山人民植树造林、防治风沙,打水井、建水库,修公路、筑海堤,为东山人民造福,为党和人民事业忘我工作到最后一刻的动人场景。让一位“访民情,听民意,帮民富,保民安”的可亲可敬、有血有肉的好公仆——谷文昌,穿越数十年的时空,来到我们面前。对我们曾在接受这种教育中长大的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虽然是这个熟悉的题材久违了,但还是感到亲切,再次受到感动和教育。
影片用艺术的语言,从一开始讲述了谷文昌接受命令,带领部队解放东山县,到他带领老百姓搞建设为民造福的故事。片中表现了他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消除了大家的顾虑,换来了老百姓团结一致抗风沙的好局面;他爱才惜才,坚持请来了家庭出身不好,但一心愿为东山沙滩植树改造作贡献的林业技术骨干;他带领群众顶酷暑、冒风雨、战风沙植树造林,将原本风沙肆虐、生活贫困的东山变成了一片绿洲,终于战胜了多年困扰百姓的沙灾;他生活俭朴,公私分明,任劳任怨,多次因工作劳累而病倒,最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他逝世后,老百姓自发地在防风固沙林前为他雕塑石像,每到清明,“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成为当地民间新风俗,他的公仆形象成为老百姓心中的丰碑。故事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尤其联想今天,更发人深思。影片通过谷文昌这个艺术形象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参加革命是为什么,当了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值得现代人深省的严肃课题。
党的十七大新修改的党章中再次强调“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种说法。这一说法,看似简单朴素,实则寓意深刻。它既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又明确了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值得时时加以思考体会,需要经常进行对照检查。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再一次警醒我们思考公仆的含义,强化公仆的意识。
人民公仆是一种崇高的称谓。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是具体的、实在的,关键是把公仆意识体现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上,落实到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伟大实践中。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以扎实的工作和突出的业绩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具体说来,就是要既抓发展、促和谐,又重民生、解民难;既着眼长远、善于谋划,又立足现实、真抓实干;既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又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一句话,就是要始终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置,怀公仆之心,尽公仆之责,永不玷污人民公仆的崇高称谓。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我们党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甘做人民公仆,有力地推进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但也毋庸讳言,也有少数领导干部经不起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经不起长期执政的考验,淡化了公仆意识,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因此,强调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就是电影《公仆》带给我们思考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