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松青(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和传承记忆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生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概念和表达。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表现力。不过,在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看来,语言的规范纯属多余。他认为,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语言本能”,也就是说,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需尽量避免一些人为干预;另一方面,语言的立法者之所以会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是因为他们对现代语言科学一窍不通,并且严重低估了一般人的语言水平。那么,语言的规范真的毫无必要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平克虽然看到了语言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也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对语言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和阻碍,但他忽视了规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一方面,语言规范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基本的语言表达习惯、言语技巧和思维体系,维护语言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语言是公共的,语言的发展取决于共同体的存在。语言的规范其实是将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与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黏合在了一起,使人成为理性意义上的存在者。语言规范之所以必要,主要有三方面理由。
其一,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虽然每个人都是凭借其先天遗传的“语言本能”或“先天机制”来掌握语言,但这并不代表语言没有或者不需要应有的规范。正如罗素指出的那样,语言具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特性,一个是社会性,一个是它为思想提供共同的表达形式。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就只能依靠感官知觉去获得有限的知识,但是语言却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便利的方法去记忆、存储和推理,能够获取和创造更多知识。混乱的语言极易导致混乱的思维,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而语言规范则有助于提升思维的清晰性与严谨度,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
其二,语言的不规范使用会影响我们的文化审美甚至道德判断。按照约翰·塞尔的观点,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如何以言行事,如何以言取效,而这些都是规范性问题。通过了解语言规范,我们可以知道何谓恰当的、有效的或正确的表达,可以区分雅言与俗语,还可以知道如何避免在语言的使用中“以语伤人”。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并不只是学习语法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同时也是学习与之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正如托马塞洛所言,每个人都是在父母、亲友、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影响之下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并进一步扩展使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言环境对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其三,语言是民族认同的堡垒,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并遵循基本的语言规范,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就中国而言,由于不同方言的差异,在进行跨区域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沟通障碍。因而,通过一种共同的语言来消除这些沟通和交流上的障碍就十分必要。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是维系民族文化血脉的基本条件,语言的规范不仅有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虽然语言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之中,但保持其相对稳定、纯洁和规范都十分必要。当然,我们在对语言进行必要规范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语言的创新和发展。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2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