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肖君华、骆辉、陈湘文、周湘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国智库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以承接课题、调研咨询、政策参谋、内刊(成果)报送、第三方评估、挂职交流等多种方式,主动服务、贴近服务,在党委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然而,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智库与决策部门沟通不畅、成果转化运用较少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此,要从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入手,在推动高效沟通、推进成果转化上精准发力,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着眼智库产品有效供给,解决智库“为谁生产”“怎么生产”“送往何处”的问题
智库源起于“智”、专精于“策”、成就于“用”,其影响和作用的发挥主要靠的是智库产品。智库作为咨政产品生产机构、决策咨询服务的生产和供给方,首先必须解决好“为谁生产”“怎么生产”和“送往何处”的问题。
明确“为谁生产”,树立目标导向。为谁生产,是智库产品生产的首要问题。《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中国智库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坚定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之路,在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上有所作为,提供一大批适应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智库产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当前,随着我国智库建设不断推进,很多学术机构向智库转型,研究思路、模式和机制等方面跟不上现代智库的要求,一些智库存在生产目的不明、问题不清、聚焦不准的情况,在研究上“应景的多、应对的少”“随意的多、精准的少”“重复的多、特色的少”,导致智库研究及相关成果“供需脱节、选错问题、答错地方”。因此,必须在智库建设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方向和原则要求,牢固树立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紧紧围绕本阶段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注重跟踪党委政府的政策、规划,积极加强与党政部门及其研究机构的合作,在瞄准应用需求、服务重大决策中定向选题,做到选准题、答好题、服好务。
聚焦“怎么生产”,提升应用实效。当前,我国智库产品数量不少,但真正能够被实际部门深度采纳、发挥决策咨询作用的却不多,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跟不上”。由于“天线”接得不畅、精神领会不透等原因,智库研究略显滞后,甚至对一些已经解决、形成共识的问题,还在提交“明日黄花”式的研究报告。二是“贴不紧”。主要表现为智库研究与中心工作脱节、同实践有隔膜,机械地搬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现实,“水土不服”的矛盾突出等。三是“等不及”。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困难、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智库快速高效地提出对策建议。但目前不少智库缺乏快速反应的意识和能力,对公共政策问题反应不灵敏、服务不及时,习惯于传统的“慢工出细活”,难以满足党委政府的应急需求。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智库产品的实用性和时效性。要加强智库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建设,深入调研、深耕专业、精于致用,及时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建设信息化平台和决策咨询大数据分析系统,增强智库研究能力;要加强主动作为意识、贴身服务意识、快速反应意识,以优质高效的研究成果提升竞争力。
注重“送往何处”,畅通报送途径。不够重视渠道建设,是我国大部分智库的普遍短板。当前,各地智库的成果报送途径主要还是各种“专报”“要报”等内部报告,形式比较单一。不少智库缺乏将成果呈递上报的意识和平台,缺乏年度报告、政策评论等出版物和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较少开展研讨会、举办论坛。有的智库研究成果“无处可送”或“无人赏识”;有的智库没有积极推送成果,而是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等靠别人上门索取;有的智库人员不走常规的成果报送途径,靠打“熟人牌”“感情牌”,私下找实际部门和相关领导等。因此,既要高度重视通过专门渠道报送成果,争取为决策提供参考,又要注重通过智库论坛、研讨会、成果发布会、智库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微博等传播平台,强化智库成果、人才和品牌的宣传,不断扩大智库影响力。
把握决策服务的精准需求,理顺实际部门“需要何智”“向谁借智”“如何用智”的问题
当今世界正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决策部门需要不同智库提供咨询服务。厘清“需要何智”“向谁借智”“如何用智”的问题,更好地与智库沟通协调,开展良好的“政智互动”,是依托新型智库增强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必然要求。
梳理“需要何智”,建立咨政清单。越是重大复杂的决策,涉及的知识越宽、变量越多、风险越大,也就越需要智力支持。不同的地方和部门,对于智库的需求差异很大,要真正厘清决策部门“需要何智”。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部门并没有“用智计划”,碰到问题才会请智库咨询参谋,随意性比较大;有些部门有时会向智库咨询,但形式往往大于内容;还有个别部门基本上不重借智、不用智库。总体来看,党政决策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借智”“用智”,尚未形成机制。决策部门要主动寻求智库助力,在摸清情况、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重大决策需求和实际工作需要,列出咨政清单,形成常态化的“政智互动”机制,打造开放、共享的决策环境。
找准“向谁借智”,选纳优质资源。智库类型多、行业领域广、专家数量大,因此“向谁借智”也是党政决策部门使用智库时的棘手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专家库,但专家来源渠道单一、缺乏代表性;有的单位多头建立专家库,成员交叉重叠、借智重复浪费。近期,湖南、浙江等省组建了专业智库,各省的智库专家数据库建设不断推进,这些都有利于相关部门按需“借智”。解决“借智难”的问题,要在智库管理部门指导下,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科学高效的“借智”“用智”工作机制,出台相关的制度规定,方便实际部门通过权威渠道、按照有关程序精准“借智”和有效“用智”。要注重完善各有关部门的专家库,丰富各行业、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库,逐步实现各省专家库的联通和共享,充分利用好智库专家资源。
解决“如何用智”,规范用智程序。必须尽快建立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的制度,把智库提供的咨询报告、政策方案、规划设计、调研数据等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前,各地在“用智”方面还不够规范,横向课题发布不公开、管理不到位,重复委托、重复研究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此,要着力解决规范用智的问题,充分发挥智库管理部门的协调指导作用,根据实际部门提出的需求,统筹谋划并协助选择优质智力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应严格管理横向课题,采用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横向课题立项,规范课题资金的使用。要在政府购买制度和流程中,明确智库成果购买的方式和操作规范,使各用智单位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推进智库服务决策向深度和广度迈进。
提供成果转化应用的有力保障,解决机制建设中“如何对接”“如何转化”“如何考评”的问题
新型智库建设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难点也在于体制机制创新。解决智库与党委政府决策部门沟通不畅、成果运用少的问题,关键在于建立畅通、高效的供需机制。地方智库建设尤其要加强“如何对接”“如何转化”“如何考评”三个方面的机制建设,才能使智库运行顺畅,充分发挥咨政实效。
围绕“如何对接”,打通信息屏障。信息不通畅是当前智库成果转化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方面,党政决策部门求智若渴,真正用起智库来又感到“不熟悉”“不解渴”;另一方面,智库专家学者获取政策需求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有时只能靠“猜测”和“揣摩”选题研究。为此,需要探索建立新型智库建设理事会等议事协调机构,落实党管智库的要求、发挥智库理事会的中枢纽带作用。重大课题可由协调机构直接安排给相应智库开展研究,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要下决心组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平台,由智库管理部门牵头指导协调,建立起智库与党委政府决策部门对接的供需大平台,打造开放便利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发布及时需求、避免无效供给、实现精准用智。
针对“如何转化”,改进供需匹配。当前,决策部门与智库存在着关注点“错配”、聚焦点“错位”、共振点“不在一个频道上”等问题。在实际工作当中,有的智库专家对现实性、政策性、操作性的问题研究不够;有的智库报告用晦涩难懂的语言、繁复深奥的模型表达观点,不够简洁明了;还有的沟通少、合作少,彼此生疏、互相不适应等。为此,必须大力加强智库与决策部门的沟通,推进智库参与党政决策部门的调研,建立智库与实际部门的常态化合作。党委和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要研究项目、重要政策文件、重要调研报告等,可邀请符合条件的智库专家参与;智库的应用研究项目要邀请实际工作部门同志参与研究,提高智库献策的现实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智库管理部门要通过定期向相关领导、党政实际部门征集选题,及时把最新的决策需求提供给智库。要加大智库与党政决策部门之间的人才交流力度,通过“旋转门”机制强化工作联系、深化业务合作、推动成果转化。
着眼“如何考评”,强化约束机制。当前,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重大决策咨询制度、重大政策评估制度、智库成果应用情况反馈制度等尚未完全落实到位。智库服务决策还存在“参与难”,智库成果运用也存在“落地难”。智库专家学者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成果,往往被“一阅了之”或束之高阁,一定程度上造成“智力空投”与“成果空转”,挫伤了智库专家积极性。为此,要着力加强智库服务党政决策部门的考评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智库成果采纳应用反馈制度和智库成果质量评价制度,制定实施细则,强化刚性约束,形成供需有效对接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