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担当职责使命 打造权威知识宝库
——写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成立四十周年之际
40年前,中国没有百科全书。
40年间,参与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知识分子们不计得失、忘我工作,默默奉献、顽强坚守。他们在铸造起一座文化丰碑的同时,也铸造出一座精神的丰碑——在这座丰碑上镌刻着自强不息和无私奉献,镌刻着实事求是和敢于创新。他们是改革年代的先行者,也是改革精神的践行者。
而这一切源于一个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梦想,源于重如泰山的使命担当。
百年梦想一部书
1978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成立具体负责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至此,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成为举全国之力、动员全体知识界参与的国家级文化工程
1978年1月27日,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老党员姜椿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情况和建议》第2期,发表了近万字的《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立即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姜椿芳的“大百科梦想”不仅是他个人的梦,也是近代以来,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共同的梦。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不要说自己编纂的百科全书,就是翻译出版国外的百科全书,中国也没有。
“什么时候中国人才能拥有一部自己的百科全书?”
历史把解答这个疑问的任务留给了改革开放。
知识界的呼声立刻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78年4月,胡乔木当面向邓小平提出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得到邓小平的赞成和支持。仅仅一个月后,中央批准了国家出版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联署的《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请示报告》。同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以胡乔木为主任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成立具体负责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至此,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成为举全国之力、动员知识界广泛参与的国家级文化工程。据统计,在历时15年的第一版编纂过程中,参加撰稿的作者达2万余人,编辑人员超过1000人。中国科学院84%的学部委员,社会科学领域众多的学科带头人,各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都参加了该书的编撰工作。15年里,中央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投入了8000多万元用于这项文化工程。
1993年8月,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横空出世,覆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66个学科,共收77859个条目,12568万字,成为可与《不列颠百科全书》相媲美的鸿篇巨制。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十年一剑铸精品
事实证明,《中国大百科全书》从规模到质量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更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改革开放添加了一道精彩的注解
改革开放带来了新气象。广大知识分子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编撰工作之中。许多编撰者已年届古稀,白首弱躯,孜孜不倦。外国文学专家冯至带病连夜审读清样,目力不济,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80岁高龄的法学家潘念之忍着膀胱癌的剧痛,硬是修改完稿件才去住院;翻译家王佐良右手骨折,带着夹板,用左手扶着右手,撰写条目……
许多专家更是把生命奉献给了百科全书。矿学家孙德和临终前还在审阅书稿;冶金学家李熏临终前数日还询及对《冶金学》一文的意见;国际法专家陈体强逝世前两天还给编辑部写信……
当时,首倡编纂百科全书的姜椿芳,一只眼睛已接近失明,但70多岁的他还在到处奔走。老伴曾多次劝他休息,姜椿芳的回答是:“活着就要工作,除非生命结束。”“不工作,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老友陈冰夷说,姜椿芳是把《中国大百科全书》当作自己的第二生命。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撰原则是“让最合适的人写最合适的条目”。如《军事》卷中的“导弹”条目,由钱学森执笔;《航天航空》卷中的“导弹”条目,由中国导弹总设计师屠守锷执笔;“毛泽东”条目,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撰写,胡乔木修改,邓小平亲自审定;“四方面军”条目,由徐向前元帅秘书撰稿,徐帅亲自审定……
一位美国大百科专家羡慕地说:“由国家最高当局出面,动员全国学术力量,投入大量国有资金编辑大百科全书,这在世界百科全书编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我从这里看到了中国的伟大和力量。”
一部高质量的百科全书需要的是全体编撰者极端的负责、认真、细致。为此,他们所付出的精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外国文学专家罗大冈在写“法国文学”条目时,反复琢磨,写成初稿后,分寄给25位老朋友征求意见,七易其稿;为搞清平型关战役的一个细节,编撰者甚至找到了当时一名炊事员;有时为了一个生卒年,编撰者不惜打越洋电话找到当事人子孙后代核实;相声大师侯宝林为写好《戏曲曲艺》卷中的条目,十易其稿,他曾激动地说:“曲艺是第一次被堂堂正正地写入正史,不把条目写好,死不瞑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近8万个条目,每一条都是在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核查、一次次修改、一次次提炼中形成的。这样的传统延续到了随后开展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成为出版质量最可靠的保证。
同样辛苦付出的还有编辑人员。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为例,就在付印之前的几个月,20多位编辑把6000万字的条目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通读了3遍。而当时所有条目已经至少审过12次。
事实证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从规模到质量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改革开放添加了一道精彩的注解。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赞这部书“值得自豪”。美国学者道格拉斯·林在阅读了《天文》卷后说,“当大力向一切学习天文或物理的大学生推荐”。
与时俱进新华章
坚守高端学术品位,积极创新编纂理念、出版手段、传播方式,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自觉担当职责使命,努力将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打造成有中国特色、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知识宝库,确保经得起读者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
凡是参与过编纂工作的人都习惯于称自己是“大百科人”。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这部皇皇巨著一样,“大百科人”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开拓创业精神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中国大百科全书》应时代需求而诞生,秉承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建立起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百科知识体系,为发展中国百科出版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方大多数百科全书中,关于中国的内容占比极少,第三世界的许多知识内容根本不列入条目。但《中国大百科全书》汇集的知识是世界性的,重视国外科学成果的介绍,但在中外兼顾中适当侧重中国,有关第三世界的知识内容也占有相当比例。
随着《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的相继问世,中国人发现,原来祖国的学术水平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我们的科学技术已经有了巨大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是这样的灿烂辉煌。《中国大百科全书》增强了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全部摞起来有3米多高,能占满一整面墙。自第一版编纂出版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世界各个领域的知识大幅更新。就在第一版的编纂尚未结束时,从1991年开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已开始筹划出版简明版、第二版,并开始策划利用第一版编纂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大量资料出专题百科、小百科,出普及读物,以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读者需要。
今天,中国的百科家园已是琳琅满目,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二版简明版、第二版精粹版,《中国京剧百科全书》《音乐百科全书》等专业百科,《贵阳百科全书》《澳门百科全书》等地区百科相继出版。其中,针对小读者的百科类图书销售火爆,全国数千万儿童从小就知道用百科、查百科,这对于提升中华民族未来的素质,作用不可小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百科全书的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世界性潮流。201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正式立项,2014年正式启动。第三版定位于数字化时代的新型百科全书,基于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进行知识生产、分发和传播,将成为国家大型数字化公共知识服务平台。根据国务院批复要求,打造数字化编纂平台,纸质版和网络版两版同时进行,实现纸网互动,这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彰显了新型百科编纂的中国特色和赶超国际先进百科的决心。
目前第三版已经确立了覆盖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化教育、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所有13个知识门类百余个执行学科,都建立了权威的学科编委会并确定学科主编,平台建设、组稿撰稿审稿工作正在全力推进。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国辉说:“百科全书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历史的缩写,更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出版社全体员工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守高端学术品位,积极创新编纂理念、出版手段、传播方式,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自觉担当职责使命,努力将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打造成有中国特色、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知识宝库,确保经得起读者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张贺 田丽)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3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