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新伟(吉林省磐石市图书馆馆长)
近期一次旅行候机时,笔者注意到,周围的多数人不是在聊天、打电话,就是在玩手机、玩平板电脑,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专注读书的身影。
阅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早已毋庸置疑,古今中外,因读书而改变命运的故事比比皆是。而国民阅读能力的高低,更能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有媒体人曾这样不无忧虑地感慨:或许我们不应过分苛责国人的阅读情况,但是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我们,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有关部门和社会上诸多有识之士,在此之前已开始对这一问题有所思考并且开始应对。2006年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对在全社会大力推进读书之风,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让更多人开始阅读、爱上阅读,并非一朝一夕可及。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立群提出:“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的文化需求才会不断增加。”
在古代中国,读书从来只是部分人的特权。对于数目庞大的底层劳动者而言,读书只能是遥远的奢望。
新中国成立后的“扫盲运动”以及其后开始施行的义务教育制度,使得新中国文盲比率由成立初期的80%以上,下降至2010年的约4%,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开始走进知识文化的大门。
进入新世纪,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阅读,逐渐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然而随之而来的一个严峻现实就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占据了国人的大量时间。还未来得及捧稳纸质图书的中国人,又迎来了数字媒介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国民阅读的普及工作该如何开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全方位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普及阅读的重要性。思想决定着行动,只有当人们真正了解到阅读的意义,才能真正静下心去感受阅读。这首先需要媒体等机构引导民众改变功利的阅读观,使阅读成为每个人的内心需求,同时树立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思想。此外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全民阅读计划、构建全民阅读指标体系、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立法等等,从制度层面对全民阅读进行规范。
二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资源,使数字化阅读更有深度。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深刻改变了中国人获取与阅读书籍的方式。随着电子阅读器、社交阅读、APP阅读等方式的不断涌现与普及,数字化阅读变得越来越便捷。因此,利用移动互联、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新媒体技术,拓宽阅读渠道,为公众创造更便捷的阅读条件、更精良的阅读内容,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公众阅读习惯的变化,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思维转变。
殊途同归,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高质量的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都可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充实和饱满。因此而获得的知识和智慧,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强大助力。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26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