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精神文明>> 正文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时间:2017-10-18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llk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作者:沈壮海,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文化自信,是近年来文化建设讨论中一个高频词。之所以成为高频词,在于这一问题是当下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于这一问题的求解方式、求解向度等与我们的文化走向、社会发展,与我们的文化梦想、复兴伟业深深融涵一体。当前,我们需要将这一问题的理论探索与身处的时代、脚下的实际、肩负的使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当下的中国为什么要特别注重涵养文化自信、需要涵养怎样的文化自信以及如何涵养文化自信等基本问题有更多的理性思考,从而更好地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是历史、时代、现实多重因素综合促成的。强调涵养文化自信,是对已发待萌的诸种问题与课题的积极回应。

要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长期饮誉潮头。然而,近代以来逐渐落伍了。接踵而至的外力犯侵蹂挞,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忍见铜驼卧荆棘,神州遍地劫灰飞”。民族命运的困厄消顿,使得自信心的丧落、缺乏,逐渐成为面积不小的、笼盖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阴霾。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自己的现实命运,也改变着自己的精神面貌、文化心理。然需看到的是,漫长历史浸染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涤除不自信,增进自信力,无论在精英文化还是在日常世俗文化层面,至今仍是一个现实的大课题。

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国力国运的消长沉浮与一个国家的自信心有着密切关联。自信心是国力国运提升的精神牵引,向上的、强大的国力国运是自信心的硬支撑。随着我们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也呈现出不断恢复、随之增强的走势。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一方面,引导克服自发恢复的文化自信中非理性的成分,如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片面的思古幽情等,使不断增长的文化自信始终成为我们前行的正向推助和牵引;另一方面,更广泛地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和大势,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

要涵养应对当今时代激烈展开的文化竞争的精神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涵养文化自信,便是当今世界发展与国力竞争的大势提出的时代性课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疾速推进、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等因素的综合推进下,国家发展中的文化问题、国力竞争中的文化力量、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等都愈益突显。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推出相应战略,从文化中借力、在文化上发力,以在越发激烈的文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客观而言,我们的竞争力还不够强,话语权还不大,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进。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新的时代场景中展现有着悠久文明底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新创造新风采,赢得优势、展现魅力,时不我待。

文化自信不是一种抽象的精神状态,而有其具体的规定性。概言之,我们所要增进的文化自信,即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与前景的确信。这里的“中华民族”,是身处当下时空交汇点上的中华民族,是承接历史荣光、心怀百年夙愿而致力于新建设的中华民族;这里的“自我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既包括我们的先民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也包括我们正在进行的文化实践,包括我们所应努力开创的文化新气象。这些规定性的聚合,展示着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内涵。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生动展开这一主题,深入推进这一实践,需要我们有坚定的自信。文化自信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所内在要求的坚定自信的文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我们应当自信于所拥有的辉煌文明史,我们更要有对于从辉煌文明史中一路走来、延伸于脚下的现实的事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称,并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仅进一步突显了增进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四个自信”的内在关联,也进一步点明了,实现民族复兴,是增进“四个自信”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四个自信”的总定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四个自信”建设的总指向。我们应当在这一总目标、总定语、总指向中理解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和内涵。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中、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对于在当代文化境遇持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但也要看到,现实中不同文化的猛烈激荡,是在“当今时代”这一共时态的轴线上展开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一共时态的竞争轴线。如果我们迎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传统,那即是对当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当代的中华民族,不能做望“洋”兴叹者,也不能做望“古”兴叹者,而是要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和作为。这就需要我们在给优秀传统以充分礼敬的同时,增进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创造新实践。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上的自我迷恋、自我欣赏,更不是文化上的自我保守、自我封闭。文化自信本身便是在文化的人我相遇中、在开放的境遇与语境中提出的问题。自我封闭只能导致文化的闭目塞听、盲目自大。当代中国所需要的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美人之美的雅量、开放包容的气度、择善而用的从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鲜明展开了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强调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强调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的文化开拓,也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对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的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涵养我们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中华民族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知、理解,由认知理解而走向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这里的“自知”,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之“知”,对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进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之“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知”。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将中国文化的“种子”种植于青年一代的心中;如何面向广泛而多样的社会大众,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会化普及,激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有基于新的时代特点、受众特点的顶层规划与落地设计。与此同时,涵养我们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还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

要聚焦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核心价值观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内核所在。我们要涵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定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重要方面的文化自信,根本的任务和路径即是要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做好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还要注重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发展各领域与层面的融入贯穿,推出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反映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文艺力作,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有灵魂有质量的精神营养;注重核心价值观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融入贯穿,让价值观念带着泥土味、烟火气,拉着家常与人们的思考期盼追求连在一起。

要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关键。文化能力,是一个国家在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素质。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力,既是其文化发展状况的标示,是其文化发展的依据,也是其文化自信构成的重要基础。一个文化能力贫困的国家,不可能在文化的制高点上欣赏万千气象;一个不注重文化能力涵养、厚植的国家,不可能长久保持文化上的荣光,不可能成为文化旅途上突起的新军。世界文化格局、文化版图的一切变化、调整,背后的根本因素即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能力的消长变化。增进文化自信,重要维度即增进对于自我文化能力的自信。这种文化上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以文化能力的有效建设为现实依托。文化能力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文化创新创造能力的建设。推进全民族文化能力的建设,需要深化国民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促进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升真正地摆在谋划、推进文化发展的首要位置,还需要以激发创新创造为中心环节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充分涌流,营造良好制度环境、机制条件与社会氛围。

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发展的事实,是思想观念引导、精神动力构建的最有力的根据。涵养我们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最根本的依据要在当今时代中国大地上的大变革大发展中来寻找。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不懈奋斗中,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这种发展进步的大逻辑中,有文化的逻辑、文化的力量。在我们文化自信的涵养中,应当更加自觉地探索、揭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背后的文化逻辑、文化力量,更加清晰地展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的文化新创造新气象。同时,我们也应客观理性地分析把握我们文化发展中的挑战、短板和不足。发展进步垒筑信心,问题和挑战同样可以是磨砺自信的砥石。

《光明日报》( 2017年10月18日 15版)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