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前及今后党的建设要着力提高科学化水平。这是党建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新形势作出的新的重要部署,对于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性、有效性具有深远的意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应从理论、制度、方法三个维度入手,进一步促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着力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是中国共产党近九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
这里首先明确了我们要建设的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而不是其他类型的学习型政党,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思想理论建设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既然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因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就应成为全党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些年来,某些党员干部借口主观客观各种理由排斥理论学习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不愿听马克思主义的课,不愿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在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一些人妄称“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没有用”,在没有读过“本本”的情况下他们胆敢反对“本本”。不学导致不懂,不懂导致不信,不信导致不用,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被“口号化”、“标签化”、“边缘化”。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领导干部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必将有助于扭转这些错误做法和错误倾向。
学习马克思主义态度要坚决,方法要得当。学习马克思主义要读原著、读经典。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同时代的人以及后人出于不同目的、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解读和阐释,其中有合理的部分,但也有似是而非甚至错误的东西被附加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身上。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回到原点,学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理论工作者还要系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当然,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搞新的教条主义,拘泥于具体词句和具体说法,而是要通过原原本本、认认真真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为学习而学习、为读书而读书,而要把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运用到当代世界、当下实践中去,在学习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要强化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和群众观点。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学习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时候,同样要立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同样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深刻性、预见性、创造性。
坚持以科学的制度为保障
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制度建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其内容涉及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干部选拔任用、基层党建、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反腐倡廉等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这些制度规定的现实针对性强,适应各方面对党建提出的新要求,使党的建设获得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科学的领导制度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通过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会议特别强调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为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指明了方向。
在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建设方面,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点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这十多项制度的重申或推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党内制度建设的重视达到空前的程度。
干部选任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首先要确立科学的用人标准。在坚持德才兼备标准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德的要求,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还要有科学的选任机制。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干部选任环节上存在不科学因素,导致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违纪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比如干部提名权过于集中,一方面容易导致用人上的腐败,另一方面也堵塞了干部来源渠道。还比如,干部测评、考察的真实性、准确性不高,选任过程透明度不高等等,均成为制约干部健康成长的因素。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健全干部考察制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切实解决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问题,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建立健全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等一连串规定,为解决干部人事方面存在的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反腐败方面,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完善防治腐败体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法制化水平。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会议提出了许多新的制度主张或作出了具有制度效力的有关规定。如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领导干部报告内容,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健全反腐败协调工作机制,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及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完善重大案件剖析制度和通报制度,等等。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完备严密的制度是治国的关键,也是建党的关键。但光有好的制度机制还不够,只有被严格执行的制度才能发挥制度应有的功效。采取有力举措提高制度执行力,是保证制度建党的题中之义,更是保证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
理论因制度而实现,制度因方法而运作。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不仅要求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而且要求党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工作方法也应不断创新。
近年来我国社会的流动性在增强,社会组织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从而对党的组织设置、党员管理提出了新课题,要求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党员管理方法需要应时而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各地有益做法和经验,从科学性、实效性出发,提出党的组织设置在以地域、单位为主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大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从而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在流动党员管理和党员发展方面,提出要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实行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
科学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按规律办事。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在纵向上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另一方面在横向上根据不同组织、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凡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凡事因地制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不搞“一刀切”。比如,党的基层组织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众多,分布在农村、城市社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等学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以及民族地区。这些不同类型组织中的党组织该如何定位、该发挥什么功能,既应考虑其中共性的东西,也应考虑其中个性化的东西。《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从区别对待的角度为这些不同类别的基层党组织做出了科学界定。如关于国企党组织作用,该决定表述为“把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人才队伍、党员队伍、职工队伍和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贯穿国有企业党组织活动始终,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而关于“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作用,则表述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要围绕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