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思政教学>> 正文

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时间:2019-11-08 来源:光明网 作者:王林清 摄影: 编辑:王启兵 上传: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王林清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更为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红线贯穿”功能,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一、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紧扣“四个全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了“三全育人”的目标任务,提出了“三全育人”的原则、内容、要求、方法和举措,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三全育人”内涵十分丰富,既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目标,也是高质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路径;既涉及到人的因素,包括“教育者”和“受育者”两大主体,也涉及到时空因素,包括育人的历时过程和空间方位。“三全育人”要求在人员上全参与,做到人人育人;在时间上全连续,做到时时育人;在空间上全覆盖,做到处处育人,进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因此,“三全育人”可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迫切需要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以综合改革的思维和举措,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同时,体系构建要紧扣党的全面领导、全员参与、全时贯穿、全域协同,以“四个全字”做好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

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核心。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只有旗帜鲜明地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才能把我们党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真正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才能践行“四为服务”职责使命,切实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坚持全员参与、全时贯穿、全域协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落地见效的保证。全员参与、全员育人,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育人的主体意识和育人责任的担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自觉在各自本职工作中对学生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全时贯穿、全过程育人,要求在时间轴上,将立德树人贯穿到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涵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并前延后伸至中小学教育、至毕业后教育;要求在过程融入上,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课程、教材、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形成全时性的育人机制。全域协同、全方位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全域思维拓展育人空间,关联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网上与网下多个维度,实现协同并进、综合融通的全域性育人景象。

二、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抓牢“五个思政”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纲要》为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确立了原则、提供了方法路径指导。湖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以“五个思政”(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为创新抓手,推动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划出了重点。

“五个思政”聚焦师生两大群体,突出课程、学科、环境三大关键要素,涵盖“十大”育人体系。“学生思政”,聚焦学生群体。着力在实践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方面发力,通过建立健全机制、丰富载体平台、创新方式方法、打造特色品牌,推进思政教育、价值引领、道德修养、学风建设、素质提升、心理健康、实践养成等方面出成效。“教师思政”,聚焦教师群体,辐射全体教职员工。教育引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课程思政”,突出课程育人功能。一方面,着力打造“思政金课”,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梳理其它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其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学科思政”,突出学科育人功能,强化科研育人导向。一方面,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更好发挥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学科建设,把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科学研究全过程,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环境思政”,突出环境育人功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营造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良好环境,形成全员参与、全时贯穿、全域协同的育人机制。

三、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用好“四个场域”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我们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坚持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紧紧抓住课堂课程、18新利客户端下载 、社会实践、网络媒体“四个场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抓好“课堂”教育场域,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课堂是育人的“微观场域”,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场所,也是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发挥每一门课程育人功能的阵地。抓好“课堂”教育场域,关键在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和最大限度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一方面,鼓励教师履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另一方面,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抓好“校园”教育场域,充分发挥“文化思政”作用。校园是育人的“中观场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广大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18新利客户端下载 活动,突出校园环境文化育人价值。正像涂又光先生“泡菜理论”所言,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校园环境好比泡菜汤,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

抓好“社会”教育场域,充分发挥“实践思政”作用。社会是育人的“宏观场域”,是课堂、校园教育的延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抓好“社会”教育场域,要在制度安排、实践模式和基地建设上做好顶层设计,并抓住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三项重点,充分发挥“实践思政”作用。

抓好“网络”教育场域,充分发挥“网络思政”作用。网络是育人的“虚拟场域”,是没有边界,却又是随手可及的课堂和校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阵地”。抓好“网络”教育场域,要聚焦网络阵地、网络内容、网络生态、网络舆情和网评员队伍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合,充分发挥“网络思政”作用。

四、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

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是检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科学性的标准,而提高有效性的关键是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问题,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落在育人效果上,让思想政治工作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积极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通过优化体制机制,构建“大德育”格局,创新思政工作模式,彰显思政工作特色,着力在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一是制度安排上强化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学校在岗位职责、师德师风建设、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文件中明确规定,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本职责任,既要传授知识,也要价值引领,不断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二是机构设置上强化学生工作力量向系(所)基层延伸。将学生多、体量大的学院细分管理单元,按系(所)设立学生工作站,形成校级学生工作处(部)、院级学生工作办公室、系(所)级学生工作站三级联动机构;按系(所)配置辅导员,兼任本系(所)副主任或教师党支部副书记,促进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融合。三是运行机制上强化师生对接,本、硕、博贯通、以“老”带“新”。大力推进“导师制”,本科二年级选专业后开始,明确指导老师,让导师与学生无缝对接,使学生及时得到指导,也促进导师生源有序衔接,形成本、硕、博学术梯队。同时,让不同层次本、硕、博学生之间加强联系,促进“老”带“新”。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