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三个维度
——在抗疫精神的时代启示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魏 军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是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抗疫斗争的精神实质的深刻阐释和高度概括。抗疫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素材和有力抓手。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程,在教学中讲好抗疫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对于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时效性,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范围内的思政课在教学上都与时俱进地进行了诸多改革和探索,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层面进行了丰富和创新,如宣传党的抗疫方针政策、传播抗疫知识、讲述生动鲜活感人的抗疫事迹和抗议人物、开展思政课线上教学和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举办全国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组织援鄂医疗队队员主讲的“行走的思政课”等等,这都很好地推进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发挥了思政课的特殊作用。但是,如何更好地结合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唯物辩证思维,从发展变化、联系整体、现象本质的角度将抗疫精神持久、全面、深入地融入思政课教学,彰显思政课的学理性、广域性、深刻性,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凸显思政课的育人价值,值得思政课教师继续深入思考、仔细设计、积极实践。本文探讨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以下几个维度。
一、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抗疫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比如鼠疫、血吸虫病、疟疾、麻风、结核、非典等等,正是在一次次与各种灾难不屈斗争、勇敢抗争的历史过程中,才不断地传承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所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1]所以,在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次疫情上,而是要将其置入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梳理阐述中国历史上防疫斗争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总结取得胜利的历史经验,向学生传播疫病知识,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卫生防疫事业发展,树立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观念,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正确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涌现出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如84岁的钟南山、72岁的张伯礼、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等等,还有许许多多的逆行出征者和身边默默奉献的人、感人的事,我们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精心挑选,甚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教学模式,通过讲述这些先进典型、感人事迹和亲身经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敢于斗争、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对抗疫精神、民族情感的共鸣共振,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危机困难的态度和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同时,可以通过纵向对比,引领学生认识与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进步与成就,发现问题与不足,以客观辩证理性的态度认识和分析问题,最终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二、从国内与国际的维度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各行各业人民勠力同心、共克时艰,一方有难、八方驰援。从舍小家为大家的“逆行英雄”,到捐款捐物、全力配合、默默奉献的普通民众,都展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团结协作、共同抗疫的意志和力量。正是在这种举国一盘棋、人人做贡献的集体力量下,我们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这是一场人民的战争,整体的战争。在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个人之间、地区之间、个人和集体、地方和国家之间的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关系渗透进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中国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还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面对全球性的疫情蔓延,中国发扬大国担当,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提供国际援助,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愿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疫情背后折射的国际竞争和意识形态斗争,正确看待国外一些对我国的负面声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正反两方面的国际表现,将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疫情的不同态度、举措、效果等表现,融入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等相关教学内容中,有效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国内外抗疫的对比分析和国际互助,深刻理解抗疫精神命运与共的内涵,培养学生整体、全局、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
三、从现象与根源的维度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2]在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浮于表面现象的描述,更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理论的升华与总结,这样才能真正用理论说服人,最终实现价值认同。在这场抗疫斗争中,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制度根源、文化根源、科技根源。
抗疫斗争中,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为突出任务来抓, 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这场抗疫斗争实践中,生命至上、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和体现。这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内核。
抗疫斗争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行各业扛起责任,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勇挑重担,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全国人民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 “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力量、中国效率和中国特色,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种制度优势,是我国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
抗疫斗争中,我们勇于探索创新,坚持中西医结合,积极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作用,取得疫情防控的有效成果;在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人文关怀,有针对有重点地对特定人群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缓解人们的紧张恐慌情绪,统一民众认识和行动;人们积极响应支持党和政府的号召,和衷共济、守望相助、志愿服务、遵规守纪,这都体现了我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自信。“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
抗疫斗争中,我们本着科学精神,坚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将科学防治贯彻到底,做到积极正确的预防、检测、隔离、救治。从抢建医院、研发疫苗、开展核酸检测到信息溯源、健康码识别,从医院、社区、单位、民众个人的全方位无死角监督管理,到疫情发生地的差异化分级管理,从停工停学到复工复产,无一不体现出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将科学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我们要深刻理解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的现实素材,从多维度、多层面融入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其成长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4(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系首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