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 李永华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工作,而人的思想问题又特别易于受环境和信息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的重要对象是在校的大学生,当前在校大学生大致出生于2000年后,他们一出生就际遇互联网的环境,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互联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他们来说,互联网可以被认为是先验的、先天的、从来就有的,所以,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体现着互联网的影响。开放、平等、共享、多元的互联网带来了丰富便捷的信息资讯、多样化的信息传播途径,但也使得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价值观念多元,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但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首要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所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于对当前互联网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解,思考在互联网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途径与理念
当前在校的大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天然、不假思索地通过网络来把握世界”,具有“以往时代无法想象的开阔视野,几乎能即时地获得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在价值选择方面具有娱乐化、时尚化倾向”,且“价值观具有‘粉丝化’倾向,即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受‘偶像’‘意见领袖’的影响日益明显,情感、态度在价值追求中发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这些“网络原住民”为对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不能忽略对当代信息技术的关注。
首先,要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依赖于主讲教师的学识、阅历、威望与讲课技巧,另一方面则离不开生动的事例、典型的案例、准确的数据材料的引证与说明;前者需要每位教师的个人努力,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则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实现。互联网是个无比巨大的资源库,基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够从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教学素材,并使得教学内容与方式能够即时更新,保持丰富与生动,增强课堂吸引力,为教学内容的入脑入心提供最基础的条件。
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育方法与途径。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提供了技术支持,我们应积极进行教育技术的创新改革,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例如,引导学生通过数字化平台和主题网站进行学习,建立功能完备的网络学习服务体系;采用翻转课堂和慕课教学,将优质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引入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由教师主讲的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互联网进行课堂的组织管理与互动,增强大课堂师生的实时有效互动;课后,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和专业教学软件保持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将思政课教学从课堂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教必有法,教无定法,贵则得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探索适合该课程的各种方法与途径。
再次,理解互联网文化,更新教育理念。当我们谈论互联网时,它包含着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的含义:作为技术,互联网具有简单便捷的技术应用、开放丰富的信息资源、平等交互即时的信息传递三个重要的特征;作为文化,它是人们依赖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被认为是历史发展到今天最自由、最多元、最活跃和最具包容性的崭新的文化形态,去中心化、开放、共享、多元体现着其主要特征。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相对平等而开放,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在一定程度上,师生都是“学习者”;网络原住民长期形成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思维方式又进一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所以,面对网络原住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师首先要有亲和力,使得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思想困惑,通过师生互动进行引导;再次,要坚持创新,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要与时俱进,且努力实现创意与技术的结合。
相比于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来说,广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可以被称为“网络移民”——出生于前互联网时代,且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已经大致形成了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立场与思想道德观念也比较明确稳定,但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学习和使用相关技术、理解和接受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产生的结果、调整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承担起对新一代青年人的思想和价值的引导重任。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发挥专业和职业优势
在互联网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互联网信息具有典型的多元性、碎片化特征,其内容种类丰富多样、质量鱼龙混杂,传达的价值导向和思想观念也是多种多样。“内事问百度”“有问题上知乎”是“网络原住民”遇到问题时非常普遍的求助方式,他们习惯互联网信息环境并乐意为此添砖加瓦。当碎片化、娱乐化的互联网信息资讯不断占据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时,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也都会呈现出此种偏好,而表现为追求快速便捷、热衷于知识信息的娱乐性趣味性,规范意识差、是非标准模糊、政治原则淡化。
相比于互联网资源信息的数量种类以及传播方式、速度和影响范围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优势在于其知识的理论性、专业性和系统性。互联网信息虽然丰富,但它是碎片化的,并且广大网民的热情参与抹煞了专业与非专业的界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基于自己的专业优势,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课程的核心概念与理论、结合现实问题与学生的思想困惑,不回避冲突与难题,引导学生抓住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与现象的理论本质,做好理论的讲解与阐释。学生碎片化的认知,经过专业教师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引导,有利于澄清偏见、加深理解,这对于消除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理解问题的方式角度、积累构架知识结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一生受用。
互联网价值导向的多元化易于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即非主流的价值观经过互联网的传播,会被放大和普遍化,对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来说,其价值取向和目标选择不论多么“小众”在互联网上都能找到支持者和赞同者;这种把“非主流”价值观认为是普遍的、正常的、甚至是主流的认知方式,会带来对社会核心价值观、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的偏差或扭曲性理解。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都是受过专业训练、拥有高学历、有着明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原则的教师,基于他们的专业基础和政治素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都有一定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承担起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双重责任,补足互联网价值观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的责任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守政治原则、保持家国情怀、创新课堂教学、广阔视野、严格自律、端正人格,在教学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三、在大中小学思政理论课一体化的视野下,明确高校思政课的定位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新技术、新资源、新方法、新观念,但课堂教学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坚守自己的阵地。如何才能坚守自己的阵地?这是一个可以从多角度阐释的问题,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野下,明确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特殊性。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大中小学都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特点、理解接受能力和思想实际状况是不同的,我们要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维,分层次予以落实,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教学主题、教学形式是不同的。
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中,娱乐性、趣味性的内容深得网民的喜爱,这对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的审美偏好、信息选择和接受方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事思政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师大多关注到了这一状况,进而致力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这种现象:一味迎合大学生的趣味需求而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呈现低幼化的倾向。这是我们针对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应避免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部在2005年出台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指出:小学开设以公民基本道德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类课程,德育活动主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中学开始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类课程,要体现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根据《意见》的要求,经过中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大一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文化观大致有了明确的方向,并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对于作为“网络原住民”当前大学生来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外,开放、共享、多元的互联网也对他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形成价值判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一,信息资讯的获取前所未有的便捷;第二,互联网的开放与多元引导他们多视角看待问题;第三,网络舆论风向产生强大的引导力量;第四,网络资源的趣味性迎合着选择的偏好;第五,互联网去中心化、去权威性特点对其政治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当前的大学生,即使大一新生,他们大多个性张扬,在知识信息方面具有明确的自信,在观点陈述、意见表达、论证抗辩方面也大多都表现出敢说、能说,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和反思能力;但作为20岁左右的大学生,他们没有充分的生活实践经验,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又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在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的概念与理论以及互联网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来把握现实世界的过程中,易于产生思想困惑,面临实践困境。
因此,面对这些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所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应基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根据成长规律和思维特点,围绕教学目的,明确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相区别,“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的阐述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历练中,在经过自主辨析的思考中,体验到理论的旨趣,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感悟中逐渐地内化,形成自觉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铸魂育人工作,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形式的创新改革,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但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却不能单独依赖课堂教学来完成,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所以,我们应该积极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将学校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想相结合、学校社会家庭配合协作,凝聚共识、统一思想,共同推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