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互联网环境包括数字虚拟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虚拟与现实的和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站在整个网络社会环境的宏观视角,认识和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构建网上与网下密切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
【摘要】互联网环境包括数字虚拟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虚拟与现实的和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站在整个网络社会环境的宏观视角,认识和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构建网上与网下密切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数据思维 互联网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大数据时代造就了新的社会环境,必然带来人们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化。立足大数据环境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动增强大数据思维,深入互联网实践,建构网上和网下的工作合力。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主动增强大数据思维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想要素及其结合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定型化的思维样式。大数据思维是人们“数字化生存”状态的意识反映,是信息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崭新思维方式。主动增强大数据思维,表现在增强开放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交互性思维等方面。
一是增强开放性思维。在信息时代,大数据发展实践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极大促进了人的开放性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开放性思维带来了认识方式的变化、实践领域的拓展、工作理念的创新。开放性思维方式尊重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提倡在一元主导下的包容多样,在差异中求和谐,在多样中求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活力。开放性思维方式重视人的思想意识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重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和整体性,注重联系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多领域的综合思考,注重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等领域的工作协同,积极吸纳“跨界思维”“融合思维”“生态思维”等新思维方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创新。
二是增强创新性思维。当前,推进经济数字化成为国家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数据驱动创新也成为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把握数字时代的发展脉搏,走在创新发展的潮头,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超越既有的思维模式和理念,努力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
三是增强交互性思维。随着我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逐步形成。交互性思维是在数字网络社会关系基础上发展普及的重要思维方式,当前网络经济领域中注重的用户思维、共享思维,电子政务中所强调的网络回应能力建设、党建工作中的网络群众路线思想等都与此相关。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交互性思维强调的是基于平等关系开展互动交流的主体际思维,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再是主动与被动的主客体关系,而是教育工作者主导和教育对象主动相结合的双主体交互关系。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积极深入互联网实践
深入互联网实践活动是增强大数据思维的必然途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一是主动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让各类信息技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力量。互联网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面对信息技术发展应用持续创新、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的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把握数字时代的发展特点、规律和趋势,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利用数据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深入网络社会生活,开展网络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网络环境作为人的新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的本质认识,深入网络社会生活,共建共享网络社区,在网络交往实践中强化网络思维,把握工作规律,提高教育效果;要利用各类红色网站、在线课程平台以及官微官博等加强正面阵地建设,发挥教育主导作用;要主动参与自媒体舆论空间的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学会在开放多元、复杂多变的网络交往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是共创共享网络文化,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网络文化为人的需要、潜能、兴趣、爱好的充分发展,进而为人在实践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提升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网络文化的创造过程,是每个人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过程。互联网从最初“电子蛮荒”地带逐渐建设成为今天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崭新世界,在此过程中建设主体的自主、自强、创新、进取的思想意识得以培养和发展,开放、民主、平等、共享的思维理念得以塑造和提升。网络文化是人类对自我和现实的一种超越,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让网络文化建设实践更好地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建构网上网下的工作合力
互联网环境包括数字虚拟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虚拟与现实的和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站在整个网络社会环境的宏观视角,认识和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构建网上与网下密切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
第一,增强阵地意识,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延伸至数字虚拟空间。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走上网络,打造网络阵地,引导网络舆论,建设网络文化,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加强思想理论网站、新闻宣传平台和各类新媒体建设,通过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舆论的引导。
第二,增强大数据思维,加强和改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开放思维,把握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大势,立足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大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视野;强化问题导向,直面来自现实生活实际的“真问题”,聚焦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问题”,扣准社会思潮脉搏的“大问题”,在不断破解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教育效果;增强创新思维,努力在提升教育内容质量上下功夫,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树立“内容为王”的精品意识,提高思想产品的供给能力,以优质的思想文化内容占领传播制高点,以生动新颖的话语和方法吸引凝聚教育对象。强化交互思维,遵循信息时代人的发展和成长规律,围绕教育对象、关照教育对象、服务教育对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始终贴近大众,注重平等交流,做到润物细无声。
第三,统筹网上网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虚拟是现实的延伸,现实是虚拟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统筹网上和网下的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格局和工作合力。做好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规划,站在我国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高度,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平台融合、内容生产、人才队伍等重要方面进行系统地规划和建设;加强对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研究,充分认识网上和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密切跟踪和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在互联网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始终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作者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项目编号:16KDB015)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责编/肖晗题 美编/杨玲玲 史航(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