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不是花拳绣腿,必须要建立在扎实的科研基础之上。思政教育建设途径不止一端,但归根结底要依赖于思想的力量、理论的力量。”在10月20日桂林理工大学召开的“中国高校经济理论与思政教改研究会”第31届论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奉臻说。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是本次论坛研讨的主题之一,来自国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第一线的思政教师们围绕这一议题展开热烈研讨。
徐奉臻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我们思政教育发挥育人传道作用提出了要求,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为指导,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们的思政课教学要想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不停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比如我探索提出思政教学要以亮点设计强化教学思想性和感染力,以史料运用强化教学客观性和吸引力,以逻辑推导强化教学理论性和说服力,以动态增容强化教学时代性和渗透力,以群集方法强化教学针对性和接受力。我们教学改革方向就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功能,但这个过程要奠基在扎实的科研基础上。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骆徽则认为,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要实事求是地正视和回答社会上的热点和敏感问题外,还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打破传统以章节形式形成的逻辑体系,以全新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化教育模式”,在思政课中集中探索和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五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什么是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
思政教育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如何适应新趋势?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郑洁认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思政教育需要通过主渠道与主阵地的统一、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的统一、网上交流与网下互动的统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统一,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耳入心,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互支撑、同频共振的大思政格局。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要结合网络发展的新趋势,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武春芳认为,“基础”课教学中一方面必须关注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重构。在“基础”课教学中,以立体阅读“读书、读媒、读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实践和信仰层面,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舒展教授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在坚持、传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取得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学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探索,一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探索和推进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依靠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面向新时代,研究真问题,才能真正以理服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入脑入心”,成为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们真心喜爱的课程。
记者 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