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思政教学>> 正文

用情讲授思政课

时间:2017-09-15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llk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光明日报记者 姚晓丹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教师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对着最庞大的学生群体,解疑释惑,他们自己在工作中、生活中又有哪些困惑和难题?

从教25年的一线思政课教师、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路丙辉敞开心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先达诊脉开方,为一线思政课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心灵的沟通

路丙辉的第一个疑问来自教材。“目前的思政课教材和学生快速成长的环境有些脱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不甚相符。”路丙辉说。

“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每天面对海量信息,如果教师不作好充分准备,很容易令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甚至认为它没什么用处。”

“实际上,学生们非常需要思政教育,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需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目前的教材本身吸引力不够,而一些老师在讲课中放不开,有些‘端着’。须知学生不是观众,不是来欣赏你的演讲,而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路丙辉说。

针对路丙辉的困惑,陈先达老师给出了“情”的“药方”。

“我认为,教材应该是基本稳定的,它涵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随着时移世易,它需要改,但并不需要年年更迭。”陈先达首先说。

“随着社会环境和学生思想的变化,也许教材有一些疏漏待补。教师如果认为存在疏漏,可以向教材委员会反映,但是在讲授中还要对教材有基本的尊重,维护教材威信。”陈先达说,“教师不能抛开教材更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提出问题,要注意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以及社会思潮在学生中的反映。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分析能力,要入情入理,动之以情。”

“我们是传‘道’者”

从教25年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路丙辉通过课上的殷殷教诲和课下的德育研究会、“丙辉漫谈”等育人形式收获了一个评价——“温暖”。

然而这个“温暖”的背后,思政课教师也有自己的困难,课时多、任务重,还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在职称评定上,成绩难以量化。路丙辉把自己的困难艰辛隐于日常教学的背后,今天,他想为“负重前行”的思政课教师群体请教前辈,如何看待“得与失”?如何更有“荣誉感”“获得感”?

陈先达开出了“道”的药方。

在陈先达看来,思政课与专业课是“育人”与“教书”的关系,是“道”与“术”的关系。

“它的价值应该从全局中来看。”

“我们呼吁相关部门改变对高校教员的评价标准。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在职称评定方面,应更重视教书、上课的部分,对于论文发表方面应放宽标准。”陈先达说。

“但是,思政课老师就不能写论文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照本宣科,讲课内容没有变化、不够新颖,没有针对不同对象的思想问题展开研究,当然不能成为论文。以我个人的从教经验来说,我的讲稿同时可以是文稿。科研与教学有矛盾,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我们要根据社会思潮的变化把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在课堂上奉献给学生。”陈先达进一步解释。

“我们是传‘道’者,我们为学生的人生保驾护航。对于学生来说,专业课一时没有学好可以补考,但思政课要如何补呢?很多人认识不到这点。专业课随着学生工作单位的转换可能失效,但思政课关乎人生大道,不会失效。”陈先达说。

人生要解决三种关系

在路丙辉的从教经历中,同学们问的最多的,还是与人相处的问题。“宿舍矛盾、感情问题是最普遍的,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除了学业外,大学四年同学们普遍烦恼的事。”路丙辉说。

作为长者,陈先达老师开出的药方是“让”。

“一个人一生要解决三种关系,人和自然、人和自我、人和社会。一个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我们受到西方个人主义的错误思潮影响,很容易处理不好关系。尽管问题千差万别,但道理是一样的,这个问题要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看待,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就事论事,要从哲学高度分析研究。”陈先达说。

“如果一个人和宿舍6个同学关系不好,不要以为换个宿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问题还会出现。这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从我个人的经验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没有处理不好的关系。”陈先达最后说。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10日 05版)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