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琼(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在青年学生鲜活的生活实际中提炼、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实现课堂上抽象的教材文本与学生真正的“生活世界”有效连接,用平易近人的话语方式传播真理。
选择行之有效的话语方式,是赢得话语权的关键。语言的力量来自思想对时代场域和社会实践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话语方式和语言风格,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只有用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来传递教育理念,用合乎教育规律的话语方式来表达教育内容,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所以很难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源自它们只停留在抽象空洞的理性层面,没有抓住“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与之相反,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话语来表达深刻道理,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式话语来表达主流价值观,常常以契合大众生活的话语方式直指问题要害。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作喻,强调我们党持续深入抓作风建设、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突出表达了一抓到底的魄力和韧劲;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等话语,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把“理性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记得牢的“感性话语”“大众话语”,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感召力、亲和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多运用“分享式”“对话式”的话语表达方式,实现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本来就要对大众进行群体、层次、年龄等方面的划分,运用适合不同群体的、种类丰富的、针对性强的大众化话语方式,使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思政课更要根据青少年接受新事物、新信息迅速的特点,多运用新词汇、新概念以及图文并茂的话语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向青少年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来强调理想信念养成、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用精神上“缺钙”表达理想信念缺失进而导致“软骨病”的严重后果,进而提出“练就金刚不坏之身”的办法。这种深入浅出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增强了话语的针对性、说服力、亲和力,使思想政治话语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世界,值得思政课教师学习。
进入新媒体时代,青年人的阅读、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教学场域里灌输式的话语体系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教学场域话语亟待创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运用的教材多是国家统编教材,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却不能完全照本宣科,而是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凝练和创造性建构,将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学会用大学生常挂在嘴边的话、用大学生熟知的身边事,有感召力地讲明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人生“总开关”。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与时俱进,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势”“事”,在青年学生鲜活的生活实际中提炼、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实现课堂上抽象的教材文本与学生真正的“生活世界”有效连接,灵活地将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用平易近人的话语方式传播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