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成旦红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踏上新征程,为高校立德树人指明了总方向、奠定了总基调。
在我们党迎来99周年诞辰纪念日之际,高校立德树人需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不断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中造就时代新人。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方面,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要求,强化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要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推动管党治党与办学治校全面融合;规范二级单位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发挥院系党组织在把握政治方向、凝聚师生力量和抓党风强师风育学风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
要在改进党建思政工作、完善办学治校方式等方面继续探索,让学校治理更加充满活力,办学更加开放、创新、包容。要走开放融合的办学之路,倡导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高举改革创新旗帜,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取向,以建设上海、服务国家、振兴民族为己任,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党建引领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高立德树人的政治站位,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中,为旗帜鲜明讲政治提供强大的政治支撑。
二是坚持思想引领。高校是教育、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社会思潮异常活跃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思想引领,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三是坚持组织引领。要通过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党支部组织建设、建强基层党支部等,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立德树人的战斗堡垒作用,构建党建育人大格局。
把红色传统传承好、发扬好
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次年,上海大学诞生。以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任弼时、陈望道、萧楚女、沈雁冰、田汉等为代表的“红色教授”,在上大校园里积极传播革命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人才,包括为党的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烈士。
在推进立德树人落实见效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深入挖掘校史资源,组织编撰“红色学府,百年传承”丛书,把红色传统传承好、发扬好,擦亮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鲜明底色,将爱校、爱国、爱党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教书育人、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全过程。
要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实现学校师生全覆盖,引导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四史”,深刻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一是加强理论武装。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总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经验,沿用好办法、好经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历史意识、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不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二是加强课程研发。
要发挥好课程育人作用,用好“伟大工程”示范党课,重点围绕重大历史时间节点等,主动设置议题,谋划示范党课,增强课堂建设针对性和吸引力。
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构筑起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专业课为辐射的同心圆。
要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实现党建引领、管理协同、队伍进驻、服务下沉、文化浸润和自我治理。同时,注重“第二课堂”建设,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三是加强机制建设。
要“把组织建在最活跃的细胞上”,紧扣“灵活组织设置,强化内生活力;选优配强书记,强化素质能力;严格日常管理,强化作用发挥”,努力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形成党建引领长效机制,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有机融合,有效推动高校立德树人落实见效。
要发挥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合力作用,统筹校内、校外红色场馆等资源,进一步营造“四史”学习教育良好氛围。上海大学正在积极打造校史馆、钱伟长纪念馆等学习教育基地,以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全国红色文化战略联盟等平台为依托,不断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