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网络思政>> 正文

让“三个抓住”成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锁钥

时间:2020-12-18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摄影: 编辑:王启兵 上传: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作者: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材料教指委委员,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副会长 柯勤飞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时代的新高度,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面对这个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主题、新方向、新目标、新任务,需要进一步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化到教学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特别是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动力。

一、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需要精准把握方法与手段的区别与联系

  从哲学上来说,方法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应遵循的某种方式、途径与程序的总和,而手段则是技巧或举措。课程思政既不是思政课,也不是在课程中简单地寻找思政元素,而是一种课程观。它既是方法论,也是一种手段,也就是说,课程思政是要引导教师能够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指导具体的课程中内含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目标的设计,做到浑然一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不是在课程中硬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元素,简单贴上标签。因此,不能仅仅把课程思政当作一种手段,单纯地在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而忽略了课程思政的方法论意义,这样的思政元素挖掘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中楼阁,要么“不及”要么“过犹不及”,成为推进课程思政的痛点和难点。

  课程思政的灵魂是教师,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直接实践者和推动者,好的老师在做课程思政时不是“硬植入”,而是要积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开展“融学术、技术、艺术、话术于一体”的创造性工作,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用理性的光辉温暖学生的心灵,用逻辑的力量引领学生前行,形成百花齐放的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作为10 所“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之一,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全面增强教师育德意识基础上,更加重视育德能力的提升,充分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为“课程思政”提供深厚的学术支撑,邀请校内外专家并组织示范马院教师走进全校各学院,做其它专业授课教师的“指导员”,通过与专业课程教师共同“研学”,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成为推进课程思政的“源头活水”。

二、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需要精准定位“课程思政”中的两个关键词

  “课程思政”中,“课程”是基础、是载体,“思政”是方向,两者融通,相得益彰,这样的辩证关系需要准确认识。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更加彰显课程的专业特点,只有课程这个载体和基础建设好了,课程思政才有施展之地。好的课程建设一定是尊重课程建设规律,科学设计课程思政体系,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保证专业课程的含金量与穿透力基础上,才能发挥好育人作用,让课程中的“思政”隐性育人功能得以有效实现。

  在课程建设体系中需要增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做到“三问致新”,即“问课程特色融育人元素、问学科前沿变教学内容、问学生兴趣优教学方法”,各类课程要结合自身特色特点,按照自身推动课程思政的路径与目标,溶不同的盐,做不同的汤,最终达到课堂精彩、学生喝彩、效果出彩的“三维出彩”目标。各专业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结合课程思政的逻辑路线,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围绕“厚德”“精技”两个关键,注重把课程思政建设与办学定位、专业特点、课程特质等紧密结合,科学放“盐”、艺术放“盐”,细化隐性思政,制定“应用创新型人才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指导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探索推出师、时、史、势“4S 教学法”,成立沪上高校首个课程思政研究中心,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研究项目带动师资培训、制度创新,开展课程思政荣誉课程、领航课程等一批精品示范课程建设,形成了具有应用创新型本科高校校本特色的课程思政理念和实践经验。

三、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需要精准掌控思政元素范围

  课程思政的核心与关键是价值引领,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凝练专业课程中鲜活的思政教育元素,并润物无声地在课程讲授中体现,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抓好课堂教学管理,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等举措,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要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但满则溢、盈则亏,要突破课程中思政元素越多越好的片面理解误区,不能把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资源无限扩大,在课程中“过度”挖掘,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而是需要适度把握,巧妙有机融入。更不能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割裂,要通过精雕细琢、不断打磨,精准把握“盐”量,让教书与育人浑然一体,保证专业课程“本”的不变,实现“质”的飞跃。

  “德者,本也。”课程思政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需求和保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都与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紧密相关,需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不断深化育人成效。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