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与日俱增,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未来走向越来越关注:中国是否会一如既往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强大是否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引发战争,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否会刺激它转而寻求竞争性的战略利益,等等。与之相呼应,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想方设法炮制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试图挑战中国的国家意志,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恶化中国的发展环境。以“和”的理念为分析视角,揭示中国发展战略的道德内涵,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的疑虑,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国家形象的塑造,顺利实现发展目标,对于世界的持久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向度:和合文化传统是中国发展的道德根基
一种文化,特别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在其长期赓续绵延的历程中,必然形成一些颇具个性的特点与特色(可以合称其为“特质”)。这些特点与特色既是该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外在标志,同时其中也必然包含着该文化的某些基本精神,二者共同构成该文化的核心要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质的“和合”文化即具有这种特质。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性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一种体现。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之用,和为贵”。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和合文化。一般说来,“和”取和谐、和睦、祥和、和平之意,指异质因素的共处,所昭示的是基本人文精神;“合”取融合、结合、联合、合作之意,指不同性质间各要素的融通,是广泛采集众多元素,酝酿出来的新生态。“和合”联用,指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是自然、社会、人际、心灵、不同文明间多种并存的、矛盾的、甚至是对立因素的冲突、融合、谐调、结合、统一,以及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新生命、新事物、新结构的总和。这种联用,承认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产生,推动其发展。这样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态度、信念等,我们称之为“和合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合文化是贯穿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风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中华传统和合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的源泉、文化传承的载体,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
和合文化的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承认客观事物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尊重其差异性。二是追求不同或异质事物的有机合一,强调其统一性。其传统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强调冲突融合。强调用“融突论”的和合观念,即和合化生新生命、新事物、新文化的观念来思考事物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其二、讲究整体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其三、注重和而不同。强调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相对独立的、特殊的生存发展方式,尊重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其四、提倡宽容与仁爱。认为每个生命体都有存在的理由,强调“兼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构建充满爱的世界。
和合思想自产生以来,作为对普遍的文化现象本质的概括,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各个时代、各家各派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和合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为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体现为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在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上,体现为协和万邦与征服世界;在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上,体现为和而不同与普世主义;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为重视和谐与重视斗争;在人性认识上,体现为人性善与人性恶。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崇尚自由,追求正义。“和”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千百年来,“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是中国人民的宽大胸襟,“和为贵”始终是中国社会思想的主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渴望和平、追求和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特质,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田,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这就是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文化渊源。
二、现实向度: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发展的国家意志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时代背景下的重大事件,中国以自身发展带动和促进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争取和平的发展战略做到严格的国家自律,充分展示了中国对实现发展目标的包容心态、大国自信和责任意识,赢得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与认同。
(一)中国致力于在和平环境下实现发展目标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且制定了“三步走”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外战略致力于创造长期和平稳定的周边及国际环境。经过30余年的努力,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从纵向看,中国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如果横向比较,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是一个经济社会比较落后、发展质量不高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实现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体上,中国仍然是一个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中国仍须把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一项长期任务。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通有无,利益相互交织。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赖于和平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以通过发动战争、将自身发展建立在掠夺他国资源、牺牲他国利益、破坏他国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历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国际政治的现实。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奉行平等、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战略,致力于将自身发展建立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中国这些年来所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是在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和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的,而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更是离不开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及国际环境。
(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致力于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繁荣,通过自身的稳定促进世界的和平,以负责人大国的身份为人类的进步与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对当今世界格局和自身现实的正确判断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中国的国家意志,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世界的发展与人类的和平起到了正向引领作用。
中国选择了不同于历史上通过战争实现霸权更替的大国崛起模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被称为“中国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以“和平崛起”战略为核心,在确保政治体制不发生激烈变革的情况下,通过富有成效的改革,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并成功地融入世界体系。中国的和平发展破除了国际政治的“周期性规律”,丰富了国际政治的理论内涵,对促进世界和平正义和人类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其他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未来向度: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发展的价值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通过面向世界开放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有所贡献,而且一直采取积极行动,致力于睦邻友好和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开创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首先倡导以来,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认可和拥护,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维护国家独立,反对侵略扩张,争取世界和平,经受了国际政治的实践和时代变幻的考验,具有无可辩驳的合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交流与合作,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之上,应坚持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努力扩大利益交汇点,在沟通中增强了解,在了解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与国关系的发展是世界走向和谐的必由之路。
胡锦涛主席2011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