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有关民生和民富的问题,似乎成了代表和委员们最关注的话题。以至于有人说,今年两会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几乎全篇都在谈民生,会内会外也在议民生。无独有偶,在两会前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曾在北京召开过一次新闻发布会,京城有40多家媒体的记者出席。中改院迟福林院长专门就他撰写的《民富优先——二次转型与改革走向》的著述,向媒体进行了介绍。他认为,民富优先的发展,是扭转收入分配差距和实现公平发展的重大选择,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重大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卓元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等著名专家也发表了对该书的评价。笔者有幸出席发布会并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实施民富优先战略,需要大手笔改革”的感言。
笔者之所以主张要把民富优先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实际上与“国富优先”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国家到了今天这样比较富强的情况下,有必要从整体上对国富和富民孰前孰后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这样的调整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进一步强盛,而且也有利于国家的健康发展。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我国人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今天,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形态、生活质量,是30多年以前多数中国人不敢想象的。记得那个时候笔者的一些同事感叹,到退休时如果工资能长得80元,就不错了。有谁能想到收入能涨到几千,甚至上万。当然,老百姓生活的富裕程度与国家的强盛相比,还是比较低。比如,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只有4000多美元,排在世界的100位以后。再加上我国财富分布很不均衡,有相当比例的人群还处在贫困状态。最近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字显示,到目前我国还有4000万贫困人口,有2.7亿低收入群体。有人预言,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层面富民战略的启动,有可能成为从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转折的历史拐点。
对于民富优先的理解,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按照笔者的理解,民富优先的本质,说到底就是要把提高民众的收入、改善民众的生活、维护民众的利益、提升民众的尊严和幸福感,真正放在政府所有工作的首位,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当然,民富优先,绝不是可以忽略国富,而是在“富”的重要性排序上,做适当调整,如过去更多是强调“国强”、“国富”,今后就要更多地关注“民富”。对我们的政府来说,更重要的是,不应该把民富优先简单地定位为一种施政策略,而应该上升到重要的国家战略;不应该看作是一种权宜之计,而应该是一种长期的战略。应当说,我们的政府只有树立了这样的理念,才能把民富优先战略落实到公共治理的日常工作中。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
坚持民富优先的国家战略,首先要对目前阻碍民富方面的问题有清醒的判断。比如我国初次收入分配很不合理,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所占比重太低,第二次分配中国家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不足,再加上我国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贫富差距都比较大等,影响了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收入分配不合理,普通民众的收入低,在一定意义上扭曲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使我们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民富优先的国家战略,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对各级政府来说,坚持民富优先的战略,就要多管齐下,从各个层面保证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防止民富优先成为一句口号。在这方面,十二五规划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实际上已经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战略性安排。如加大民生投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减轻民众的税赋,防止政府与民争利,创造民富优先的制度环境,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鼓励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可以设想,如果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上述有关富民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能在实践中得到较好的落实,民富优先的战略就有了切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