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効民新作《从马克思出发——“实践的唯物主义”逻辑构造》
聿 戈
王効民教授的新作《从马克思出发——“实践的唯物主义”逻辑构造》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书中作者阐述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观点。
作者探讨的问题之一是:“哲学究竟要告诉人们些什么?”
作者认为,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千变万化的哲学思想,归根结底,围绕的核心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即人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世界,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去解决自己和世界的矛盾。
作者的这个观点,表面看起来与众所周知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与恩格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说法不同。其实这种表面的不一致是可以消除的。首先,哲学作为世界观,研究和讨论的只能是人对世界的基本观点,不仅如此,人讨论的世界根本上是包含人的世界,人只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其次,恩格斯所说的“思维”,从欧洲理性主义的角度看就是人本身;“存在”,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就是现实的世界。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实质就是而且只能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作者把人生态度归纳为非功利、功利、超功利的三种,把人的活动分为认识活动、功利活动、审美活动三大类,进而把人的精神世界看做理性、意志、情感相互结合的整体。与上述三种态度、三类活动、精神的三个领域相对应,人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哲学作为关于人的全面的现实活动和精神追求的理论,绝不仅仅局限于通常人们所了解的认识论、宇宙观的狭隘领域。
进而,作者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人自己,确切地说,是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懂得点科学常识的人都明白,人只是宇宙、太阳系、地球、生命无限发展过程的一种特殊形态、阶段。一切有生的东西必然是有灭的,人也不能例外。这个道理如果用哲学的语言表达,即:人最终是有限的。但问题在于,人又不甘心于自身的有限性、希望超越有限达到无限。这就构成了人生的基本矛盾,即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
在作者看来,哲学最终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深入体会和正确处理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关系。换句话说,人既要发挥主动性,展示人类生命特有的光辉,赋予自我生命以意义;同时,人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客观看待自己的能力,不要由盲目的自大走向独断、狂妄、甚至自我毁灭。如果说,导致今天人类面临一系列全球性困境的根本原因,就是对自身地位和作用、能力的盲目和独断,那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修正人类的生活态度、在自我约束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作者摘取毛泽东晚年一封信中引用的一句中国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认为最高意义上的自知之明,就是对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体会和理解。
作者探讨的第二个问题是:“马克思究竟表述了些什么样的观点?”
马克思既是一位关心人类命运的富有人文精神的思想家,又是一位头脑冷静的具有严谨科学精神的学者。生活在19世纪的马克思,面对正在蓬勃兴起向全世界扩张的资本主义,一方面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巨大的进步;另一方面,猛烈抨击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统治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空前苦难、资本主义的历史罪恶。马克思希望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说明资本主义的前世、今生,继而揭示人类可能的光明前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宏伟架构,决定了其所具有的巨大时间跨度,不仅涵盖了19、20世纪,即使对于21世纪来说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全部研究生涯,始于此文开头所述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思考。马克思曾经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其根本精神,就是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实践)出发,讨论古往今来的全部哲学问题。因此,马克思的哲学思考,最终目标绝不仅仅是像旧哲学一样,脱离现实生活片面、单纯讨论人的理性和精神,给人提供一个具有绝对真理性的形而上学的世界图景。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精髓,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全面讨论人与世界的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现实生存状态,进而给未来的人类指示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实践的唯物主义”,构成马克思全部学说的哲学基础。正是从人的现实活动出发,马克思展开了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历史考察。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母体——欧洲封建社会的特殊性,解释了为什么资本主义只发生在欧洲,而没有发生在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的原因。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现实生活,首先是物质生产过程外在弊端(经济危机)、内部隐藏的深刻矛盾(社会化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马克思依据对资本主义的逻辑分析,指示了未来人类可能的光明前景。作为资本主义的历史出路和替代品,这个未来的前途,马克思习惯将其称为共产主义,恩格斯则更习惯将其称为社会主义。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归结为关于资本主义的前史、萌芽、成长、确立、历史地位、外在弊端、内在矛盾、未来前途的社会历史理论。
作者认为,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基本矛盾缓解了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因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及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而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证明,只要采取正确的角度、理解方式,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同样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我们今天常常听到对于马克思理论的种种指责和非难,特别是对其共产主义学说的简单否定。其实,问题并不出在马克思身上,而出在今天的人们解读马克思理论的角度和方式上。例如:20世纪的人们简单直观地理解马克思共产主义,试图在夺取政权之后立刻完全按照马克思构想去建设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而在这种尝试遭遇挫折和失败之后,人们就将责任怪罪到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上。其实,人们只要换个角度,将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解为人类历史的长远发展方向和趋势、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而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夺取政权之后立刻百分之百实现的具体目标和举措,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就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总之,今天的人们必须学会从历史的大尺度去理解马克思的理论,将其当做基本原则去看待现实,具体决定这些原则在多大程度和范围内是可以实现的,应该通过什么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去实现。缺乏大尺度时代感的人,不可能客观地评价和理解马克思主义。
归结以上内容,作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合逻辑延续;21世纪中国人的唯一正确选择,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本书作者王効民教授,198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近30年来,一直在我省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我与王効民教授曾经有过同在一所高校教书、同住一间简陋的单身宿舍的短暂生活经历。据我的了解,王効民教授孜孜以求、勤于探索,至今仍然在马克思主义教学岗位努力工作。
祝愿王効民教授继续有新的学术成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