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网络思政>> 正文

孔根红简析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几次反“危机”

时间:2010-05-24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szw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危机与变革

——简析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几次反“危机”

中联部《当代世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孔根红

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成为考验各类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的试金石。这次金融危机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冲击性,引发出人们在历史与现实层面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以及在两种制度主导下不同发展模式所遭遇的几次“危机”与“变革”方向的思考。深层次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反“危机”导向及其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深刻把握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调整、变革与发展规律,进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认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反“危机”的成功案例

1929年发生的大萧条是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首次经济危机。具有戏剧性历史意义的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时正是苏联崛起之时。在人们议论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时,苏联经济却安然无恙,一枝独秀。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1927年,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实行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1928年是苏联开始实施一系列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从1929年始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增加了3倍;1938年,苏联经济总量在全球所占比例,已从1929年的5%跃升为18%。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目睹苏联计划经济成就和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当时出现了一个“不分意识形态,众人开始以苏联为师”的特殊现象:1930—1935年间,西方著名的政界、经济界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计划”一词成为政界最时髦的名词。一时间,美国和西方国家对苏联计划经济“转变为模仿”。

正是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参照系。借鉴其成功经验,资本主义起死回生。1932年,美国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他上台即实施“新政”。1933年,罗斯福借鉴苏联设国家计划委员会作法,设置联邦计划机构。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新政”首次大规模尝试实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危机”的方法。它摒弃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原则,在宏观层次上运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较大地调整产权关系、生产方式和生产运行体制。英国学者帕克在《超级大国——美苏对比》一书中承认,苏联的全面计划经济,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美国经济中起了重要作用。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也说,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成了自由派资本主义的救星,在世界经济大恐慌的年代,促使西方社会放弃对传统派自由市场学说的信仰。

受惠于苏联计划经济的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促进了凯恩斯主义的成熟,推动了凯恩斯关于政府干预经济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新政”是一场拯救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度过了空前大灾难。

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社会主义反“危机”的惨败案例

罗斯福“新政”之后约50年,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敏锐地注意到:“20世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两大方案都是为应付令人痛苦的危机——美国胡佛时期的大萧条和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停滞——而设计的。两大方案都是由不是来自下层、而是上层,来自国家上层的领导人进行的。”他说,对罗斯福来说是幸运的,“新政”成功结束了大萧条噩梦,挽救了资本主义;对戈尔巴乔夫来说则是不幸的,他造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崩溃。

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开创了一种国家制度和经济运行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制度的探索具有划时代意义。该模式一开始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它帮助苏联创造了经济奇迹,改变了苏联的面貌,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和军事强国。斯大林去世时,丘吉尔曾这样公正地评价过他:斯大林接收苏联的时候,苏联是一个扶着木犁的国家,在他告别人世的时候,苏联却成了一等强国。

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总书记。他上台时,苏联“遭遇了至少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一样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危机”,戈尔巴乔夫“决心与过去一刀两断”,推行“新思维”。戈尔巴乔夫在1986年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届代表大会上,将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完全摒弃。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已经远超过调整苏联既定政策符合新现实的步调,完全推翻了长久以来的列宁主义正统以及历史性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崩溃不仅使苏联失去历史上的理论基础和信念,也让苏联局势中固有的困难加剧。戈尔巴乔夫押赌注于自由化,必然失败。戈尔巴乔夫不明白这则等式,叶利钦则了然于心。戈尔巴乔夫要求苏联进行做不到的改革,加速推动了他代表的制度的灭亡。他的改革是自我毁灭的改革,他摧毁了共产党,推动了把他送上权力宝座的那种制度的覆亡。然后,数个世纪辛苦建立的国家基础,也在戈尔巴乔夫统治下瓦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造成了苏联崩溃之速度甚至快过当年崛起之势。作为西方著名的政治家,基辛格不无惋惜地评价道:“不到十年,东欧附属卫星国家解体,苏维埃帝国土崩瓦解,几乎把彼得大帝以来俄罗斯侵吞之所有权益,全部吐出来。从来没有一个世界强权未经交战失利,就如此迅速、彻底四分五裂。”

三、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反“危机”的卓越案例

如同世界上任何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社会制度及其发展模式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中国模式”,也是在中国面临危机、寻求变革中产生的。

我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实力提升最强的纪录,“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国家成就的篇章”。历史表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从危机中奋起、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惟一正确的选择。

“中国道路”是在不断反“危机”中形成的。在新世纪进入第十个年头之际,让我们回望过去30年发生在世界与中国的几个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就不难发现,反“危机”贯穿整个“中国道路”前进的历程:1989年,“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东欧轰然崩溃,执政的共产党下台,而早在东欧剧变11年前,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人果断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使中国命运实现了伟大的转折。1991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解体。1992年,面对国际浊浪、西方制裁并欲改变中国的图谋,以及国内针对改革的争论、质疑之声,邓小平就世界及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谈话,这些谈话是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奠基之声。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成为“中国模式”最后超越“苏联模式”的重要标志。2008年秋,国际金融危机开始肆虐全球,中国共产党人以卓越的政治大智慧化解危机,中国在反金融危机中巍然挺立,赢得世界称道。

四、当前全球反“危机”导向

从表面看,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透支消费”、“监管缺位”、“政策失误”和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严重弊端所致,实质上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周期性折磨”、新自由主义经济放任模式误导的结果。当前,全球反“危机”尚在继续,新一轮资本主义改革方向有待继续观察。有几种倾向值得关注:

1. 罗斯福“新政”回归,凯恩斯主义复活,国家干预重新回潮。面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对金融机构实行国有化,政府直接介入金融系统,加强监管力度,刺激经济增长。英国《泰晤士报》称,曾经是世界上最资本主义化的国家最资本主义化的政府,已经决定铲除这个国家最大、最重要的私人金融企业老板,以政府任命的官僚取代之。强烈推行新自由主义的里根过去曾说,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本身就是问题;现在美国人却说,市场是个问题,政府是解决之道。30年来,一向高举新自由主义大旗的美国政府终于对市场伸出了“看得见的手”。美国《新闻周刊》撰文说,全球资本主义开始进入更多管制的新时代。

2. “社会主义”一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危机”给西方世界带来思想上的强烈震撼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