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身边榜样>> 正文

精心培育桃李,潜心服务社会

时间:2009-11-05 来源: 作者:szw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记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孙伟民

执著教改精心培育桃李

1984年硕士毕业后,孙伟民从母校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来到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新利18彩票 前身)任教,长期从事结构工程教学、科研、设计工作。如今,作为学校副校长,虽然行政、科研工作繁忙,却仍然坚持给学生上课,目前每年仍然指导10个左右的研究生。

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的现状,根据自身多年从事教学和工程设计实践工作的体会, 孙伟民 教授在国内较早提出了“基于建筑设计院模式跨专业人才培养”的教改设想。所谓“基于建筑设计院模式跨专业人才培养”,简单地说,就是在毕业设计中,组织建筑、结构、给水排水、建筑电气、空调暖通等专业具有注册师资格的老师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团队,相应专业的学生组成毕业设计团队,进行建筑工程的整体设计。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连续四年获得江苏省毕业设计优秀团队奖,并于2007年获财政部、教育部质量工程立项资助,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同学们普遍反映,这一仿建筑设计院的工作运行模式,不仅使他们真切、实在地感受到做实际工程的氛围,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协调能力,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节能环保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而用人单位对此做法也赞赏有加,学校毕业生分配到工作岗位后表现出了很好的专业设计能力、方案综合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为了创设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 孙伟民 教授在积极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大力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土建类课程的特点,他聘请一线的施工单位专家、设计单位总工、兄弟院校教授对教学大纲进行论证和优化,从框架上确定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定位,强调结构概念和结构构造,将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紧密联系,融会贯通,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加强“结构课程群”中各课程间的联系,强调与同期开设课程的沟通,保证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同时也可充分利用有限学时,减少知识重叠。

2001年起, 孙伟民 教授自主开发了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他还充分利用校内较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丰富网上资源,为学生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提供很好的学习环境。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公式多、符号繁杂的特点,他在课程中加入了计算机编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应用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编写能设计计算简单构件的小程序,并验算手算完成的作业,使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来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他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2003级开始,建立了课程学习激励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先后举办3次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竞赛,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鉴于试验在本课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受时间、试验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要全面实施所有试验内容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将试验分为两类实现:对重要且易于实现的试验由学生亲自操作完成;其余试验则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自主制作试验影像资料,供学生在课堂和课后反复播放观看,以便学生充分了解试验的全过程及试验结果。为引导学生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均衡发展,强化实践能力,他还建立了平时作业、实习、实验、上机、课程竞赛与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他增加了课外参观实习环节。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进程,分阶段安排参观不同类型的工程,将课堂讲解的结构形式、受力特点、构造措施等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施方法紧密联系,以此来体现本课程在整个建筑功能实现和施工实施中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还自主编写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并增设了课程设计答辩环节。

关注民生,潜心服务社会

近年来,随着建筑节能与墙体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孙伟民 教授通过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可以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的研究成果。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