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陈国兴
潜心教研培养人才
1995年7月,陈国兴从哈尔滨建筑大学博士后工作期满,来到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新利18彩票 前身)工作。作为一名教师,他努力把成为一名为学生所欢迎的教育工作者作为追求的第一目标。以满腔热情和高度责任感,教书育人,取得了显著成绩。他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严谨认真但不要死板僵化。他不但传授给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注重给学生传授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他强调从正确、客观、科学的思维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并且要富有创新精神。善于把一个工程中的问题提取为一个基础问题,在理论上加以深入研究,在本质上解决问题。
陈国兴注重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结合,致力于探索和改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增强对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向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他在国家建设部教改课题“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承担“岩土工程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研究,他组织课题组成员对横跨土木工程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岩土工程类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进行了全面改革,提出了岩土工程类课程的设置方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所要求达到的教学要求,相关成果先后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依托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国家建设部项目“土木工程专业性与基础性课程体系研究”,根据工程建设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比较研究国内外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模式、教学方法和效果,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制定了教学思想先进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以建成江苏省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和江苏省勘查技术与工程品牌专业为目标,他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包括土质学与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环境岩土工程、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等6门课程的岩土工程课程群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本科教学管理方法,该“群”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课程群,他主讲的《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于2005年被评为学校首批10门精品课程之一、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一类精品课程,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他采用基础理论教学与课外学术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生课程《地震工程学》的课堂教学,使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本学科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发展动态;组织学术沙龙,研讨该领域需要继续研究的学术问题、学术难点和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技术路线;开展大地震灾害现象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地震灾害的感性认识,讨论各类破坏现象的灾害机理及抗震措施;利用学院的先进科研设备,指导研究生在课外自由开展探索性的创新试验,开展专题讨论;结合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学院购置的国际通用商业软件,对经典问题开展数值仿真,指导研究生在研究和探索中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效果显著,近3年来,有2名研究生荣获恢先地震工程学基金会地震工程与风险管理奖学金(纪念中国地震工程之父刘恢先院士而设立的奖学金),1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名研究生为省部级科技奖一、二等奖的主要完成人,3名研究生获江苏省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他主讲的《地震工程学》也于2009年被评选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
科研为魂教学为本
陈国兴长期从事土力学、工程结构抗震的教学与研究,他认为,科研是教学的源泉和不竭动力,没有科研作底蕴,教学就没有观点、没有灵魂。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科研带动、提高教学质量的理念,因而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更新。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把握学科领域研究前沿,及时将在弹性地基数值计算方法、群桩的沉降机理与计算方法、天然地基和桩基抗震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编入教材《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将土的物理性质、地基沉降与固结计算、土动力特性与砂土液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编入教材《土质学与土力学》;将地基震害经验与抗震概念设计、地震动特性与反应谱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编入教材《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将桩基设计、基坑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编入教材《基础工程学》。这些教材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实践应用性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对学科的认同感,激发了学生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教材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土质学与土力学》、《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