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退之先生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在初中就已熟读,时刻记着,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认识了许多老师。大多是我的指引者,理所应当地为人师表,受人尊重。然而真正的去了解一个老师,和他朝夕相对,感受他的言谈身教,却是从研究生的学习开始的……
我有时候一直恍惚对老师的感觉,是崇敬还是畏惧,是敬仰还是另一种其他特殊的情感,至今还是难以言说。或许每种感情都掺杂着,然后伴随的是酸涩而恬淡的怡然,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弥散。
今天的我仍会常常犹豫于要不要再以任何一种可能重温事件的方式来化身为某些故事及话语的引述者。而如果真有这个必要的话,在此时此地回身望去,又有哪一处可能成为我故事里的坐标?很多次我曾试图为之找寻一个可以晃过自诘的答案,却不由发现了与愿望全然相左的事实:在我行将展开的某些旧历里,本来并不会有坐标,而只有断点。
考上研究生以后,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择导师,考虑中想起了大学曾经教我们微生物的袁丽红老师。微生物是一门基础课程,袁老师十分有条理,简单明了的板书,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理性的认识和兴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进入实验室以后,在与袁老师的相处后才真正的理解了。
第一次进入实验室,袁老师的学识涵养就让我为之一惊,在以后相处的两年里更让我深深折服。老师对本领域的研究了如指掌,哪些问题已经被研究过,哪些是热门,哪些是本领域的前沿,哪些是国内科技界还没有人想到的。老师的学识可以说是深厚扎实,可他依然如饥似渴地渴求着新知识。每天都用大量的时间来阅读和学习国内外的最新文献。她经常说: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知识必须及时更新。
袁老师德才兼备,学风正派,更是通过自己的工作作风来影响和激励我们。他要求我们了解本领域国内外科技动态,而且文献的阅读不仅提高了我们专业外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也增加专业知识,从中获得启发,经过思考,产生idea。
两年多来,感觉最明显的是袁老师勤奋而严谨的工作作风。“工作狂”能够恰如其分地描述袁老师疯狂工作的程度。除了在家睡觉和吃早、晚餐以外,简直是以实验室为家,甚至深夜还能看到老师的身影出现在我们中间。节假日也一定可以在实验室看到老师身影。
为了及时地掌握我们所做研究的进展情况,监督我们的研究,袁老师组织的每周讨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讨论会上我们主要讲述自己上一周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设想。之后,实验室其他人可以进行提问,阐述互相之间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这种研究会实际上是一种课题研究的交流和促进会,通过这种方式,袁老师掌握了我们的最新实验动态,解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和指导;对于我们学生之间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扩大了彼此的研究视野。而且每周一次的讨论,提交书面研究报告或进行口头汇报等,这样会让我们感到有压力,这对我们所做的研究工作也具有一种很好的督促作用,既锻炼了科研能力也培养了我们语言表达能力。
袁老师善于从本科生中挖掘人才。本科生升入四年级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始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中一些辅助工作,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和论文。袁老师在认真指导本科生的过程中,发掘学生潜力,发现优秀学生,积极鼓励他们报考自己的研究生。
在生活上老师也是非常关心我们,中秋节为了怕我们这些学生想家,邀请我们去他家,他亲自下厨给我们做了一顿非常丰盛的晚餐,让我们这些学生过了离家在外最有意义和开心的一个中秋。
“名师出高徒”,意思是老师很重要,老师好、水平高、有造诣,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我相信袁丽红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名师,能够师从于袁老师,对我而言,终身受益。
这世上教人最可嫉妒的学生
是有过太多可以令之在生命里长久地心存感激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