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身边榜样>> 正文

我们心目中的导师

时间:2009-11-24 来源: 作者:szw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社会的继承和发展是依靠对人的培养和教育,社会为了满足自身这种需要,创造了培养人的专门事业----教育。因此,就产生教师这个职业。在人类历史的苍桑流变中,教师承担着教化万民,培育万代,推动社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向前发展的重任。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老师首先被赋予的职责便是“传道”,传为人之道,传为学之道,传为世之道。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谈话中说过:“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要胜任当代社会教育工作,不仅要求有精深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些就要求教师自身也必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

我们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在欧阳平凯院士的带领之下,吸引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优秀教师,他(她)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爱岗敬业,关心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优秀的行为品质,都为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师德”两个字的涵义。

首先,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所以,导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敬爱的导师都具有过硬的本领。导师们以培养高水平的学生,作高质量的科研为己任,要求自己学识渊博,学业精深。很多导师一直奉行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治学态度,在自己所追求的领域里不断进取,并把知识经过自己的提炼毫无保留的奉献给学生,传承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作为21世纪的教育先锋,导师们要有创新的精神。当然这种创新不仅指导师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应屡有建树,还希望导师们在教书育人中能积极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身正为师,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我国汉代哲学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导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我们健康成长。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总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作为研究生这个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对于师德他们有着更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为之师,为之友,抑或为之亲人,在求学的慢慢长路上能获得老师最大的帮助与鼓舞。因此加强师德建设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应长期开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育实践证明,师德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献身教育,重在实践师德。怎样看待学生,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当好教师,这一课题是涉及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工硕研03级党支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