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身边榜样>> 正文

唐明述院士

时间:2009-06-03 来源: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题记: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勇于在崎岖的小道上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明述教授正是以一个登攀者坚韧不拔的毅力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以一个科学家严谨不苟的精神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俊杰,以一位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与炽爱关心呵护着每一名学子。他是一位敦厚亲和的长者,是一本丰富充实的大书,翻阅大书令人鼓舞与震动,沉静而奋起。现采摘院士的片羽撷英来折射共产党员的特有的真诚与先进。

关爱后生数十年如一日

在美丽如画的江浦校区的田径场上,一年一度的新生开学典礼正隆重而热烈地举行,怀揣梦想的数千名大一新生无一不在洗耳聆听着一位虽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的长者的激情演讲。这位受人敬重的长者便是著名的无机非金属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唐明述教授。

多年来,唐明述院士一直坚持给入学新生上好第一堂课,他从做人谈到做学问,从做学问谈到时代的要求,谈到竞争机制下所需的人才素质,再谈到青年学子所应担负的责任。唐院士的话如一场春雨浇灌着一株株长势旺盛的新苗,唐院士的话像一阵春风吹拂起莘莘学子的希望。

“着重培养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奋力拼搏,为国争光”,这是唐院士为第四届校园科技文化节开幕式题词。唐院士从不因自己的年事已高或繁重的工作,而淡忘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他总是关心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无论是校园科技文化节活动,还是材料学院举行的每年一届的“教授沙龙”教育教学论坛活动,我们总能看见他那儒雅的身影听到他那洪亮的声音;无论是在操场上,还是在报告厅内,我们总能看见他那亲切的面孔和长者的慈祥;无论是在办公室里,还是在国际学术讲台上,我们总是看见他那严谨的神态和提携后学的胸怀。

从严治学恕斥浮躁风

“进了学术的门,就要准备好做苦行僧,没有谁随便可以成功!”,唐院士对他的研究生如是说,也是如是要求。一段时间以来,当某些高校知名学者、教授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的事被媒体频频曝光后,引起了材料学院党政领导和唐院士的重视,学院在全校率先出重拳整肃学风,定制度反对学术腐败。

“年轻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干扰和诱惑都要耐得寂寞专心读书”。一是一,二是二,踏踏实做学者,老老实实做学问,这是唐院士的行为准则。曾有人想请唐院士挂名一相关学科的硕博连读生的导师,唐院士直率严肃地说:“我在水泥研究上是专家,但在这个领域不是,不能挂名”。他用自己的行动无言地告诫年轻人要摒弃浮躁,回归纯净的学术殿堂。

唐院士在学术上能够达到今天的境界,是他一生勤奋不懈、孜孜追求的结果。1987年,他摘取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当年一等奖空缺),谁会想到这是他从读研究生开始进行几十年研究的结果。就是在非常时期下放到工厂烧窑期间,他还抽空自学法、日、德三门外语。材料学院副教授卢都友博士至今还记得他要求学生做到“大年初一上午杀鸡,下午读书”,珍惜时间、立志成才。对他来说,时间不仅仅是生命,更是把全部的爱与责任放在为国为党的事业培育桃李上。

鼓励创新乐为人之梯

在我校举行的江苏省材料科学博士生论坛上,唐院士慷慨激昂、幽默风趣的演讲,令与会同学们领略了其大家风范。唐院士在和同学们互动式的交流中,对同学们提出了深远要求。他要求青年学子要具备创新能力,同时指出创新就是不随波逐流,敢于突破极限和禁区,突破惯性思绪,打破学科传统。他认为,博士生必需具备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除了需要基本的知识积累和智力训练外,更需培养和具备在复杂情势下抓住问题要害、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为此,他强调导师在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中要乐于为同学创造条件,精确把握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教授在我校读书时是一个不愿墨守成规的人,在学术上总爱独出心裁,另辟蹊径,在做研究生论文时按自己的想法提出了一个研究方向,但是当时他非常彷徨,因为我校当年规定研究生开题必须经由一流导师组成的考察组答辩论证后方可进行。在徐德龙鼓起勇气大胆地阐述了自己的方案后,他的导师胡道和教授和唐明述院士等人对他说,“科学研究的实质就在于不断创新,搞学术研究的人如果不敢于向权威挑战,不敢于超越前人,超越自己,那就绝不会有进步,不能向更深领域拓展”。正如徐德龙所言,“导师和唐院士等人的鼓励加速了他在科学道路上奋进的步伐”。

近几年,材料学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资助,与唐院士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他对学院的青年人常说,“我们搞研究,不是惟研究而研究,要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正是他的倡导和帮助,材料学院许多中青年教师先后在应用研究成果为重大工程服务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唐院士始终要求科技人员把发现和解决工程中的科学问题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放在首位,不要将经济利益作为追求的目标。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唐院士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始终积极将年轻科技人员推向前沿,担当重任,让年轻人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增长才干。材料学院院长、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许仲梓教授告诉我们:“唐老师甘为人梯,把我们年青人推向前台,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一展中国青年学者的风采。”他经常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不取亦取,虽师勿师”为格言,勉励青年人在学术要有创见,“师法其长,勿学其短”。他甘做铺路石,所培养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有的成了国外知名专家,有的成为国内大型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更多的成为了水泥化学方面的专家。材料学院党委书记祝社民深有感触地说:“正是由于唐院士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才使得我们的碱集料反应研究走在国际学术前沿。”

潜心科研硕果挂满技

唐院士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混凝土碱集料反应课题,这是包括了地质学上的所有的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在内的砂石材料。水泥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份材料,混凝土也是多相集合体,这样一个复杂体系的研究,曾有众多科学家毕生之力研究也未得其果。混凝土工程涉及国家重大的诸如发电站、水电站、飞机场等大型工程,工程一旦破坏将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严重的政治后果。本着一颗拳拳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赤诚之心,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他就立下了致力碱集料反应研究的志向,以达到预防和治愈对水泥混凝土产生破坏作用的“恶性病”。

当年的唐老师深刻意识到延长重大混凝土工程的寿命,将节约大量资源、能源,减少水泥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对这项造福子孙后代,关系祖国建设千秋伟业的使命,他从普通教师到知名教授都一直在刻苦地钻研着,为了将碱集料反应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他整天泡在实验室内,如痴如醉,专心致志地做实验。甚至在“文革”期间仍顶着“白专道路”压力,不改初衷,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无论天寒地冻还是炎热酷暑,他都沉浸在一般人看来单调乏味的压蒸、制片、显微观察等研究工作之中。毕业多年的校友提起他时常说:“唐老师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他钻研和实干精神,一年几乎有三百六十天能看到他在实验室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十年不懈地努力,他终于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贡献。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所创建的砂石碱活性快速鉴定法深受国际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重视,被命名为“中国压蒸快速法”,已被多国试验和使用,并被我国和法国列为国家标准。目前,已应用于三峡工程和小浪底工程等重大工程领域。上个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了碱集料反应新分类法,赢得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2004年10月,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世界著名学者云集北京,参加了第十二届国际碱集料反应会议。作为会议主席,他得到与会专家的尊重。美国Purdue大学工程材料教授Diamond说:“作为碱集料反应领域的最主要的学者和研究者,他在世界上声誉是十分肯定的。他是此领域中中国的领导科学家。” 加拿大Gillott教授认为,“唐教授的论文对阐明碱----集料反应的本质是一个里程碑,唐教授的研究工作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国国界。”

近年来,唐院士深知发达国家在混凝耐久性方面惨痛教训,以八十多高龄仍笔耕不辍,为延长工程寿命、造福人民献计献策。他心系子孙万代,多次撰文呼吁和强调,要稳定研究队伍,重视基础材料的基础研究。

十年前,唐院士曾挥毫写下过一首“校庆抒怀”:

岁月漫长兮 晴雨互现 历经磨炼兮 信念愈坚

云开雾散兮 快马加鞭 业绩辉煌兮 大学冠冕

鞠躬尽瘁兮 培育英才 人才辈出兮 青胜于蓝

自强不息兮 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