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舆论场模型建构及其治理探析
杨芳党委宣传部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和移动客户端的不断发展,高校舆论场在重焕生机的同时,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本文构建了开放的高校舆论场模型,并据此模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去芜存菁的治理策略,以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场。
【关键词】高校舆论场 模型 治理
一、舆论、舆论场、高校舆论场的基本内涵
舆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舆论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必须有一个问题;二是必须有多数人对该问题发表意见;三是在这些意见中至少存在某种一致性;四是这种大体一致的意见会直接间接地产生影响。
舆论场是场域理论和新闻舆论理论结合的概念产物。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最早提出该概念。他指出,舆论场就是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包括同一空间的人群密度和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程度、舆论场的渲染物和渲染氛围三个要素。[1]
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人都是麦克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舆论场的时空限制被极大地打破。区别舆论场的基本类别更应该依据人群属性标准。结合舆论、舆论场的基本内涵,高校舆论场是指同校师生对校园管理、社会热点事件等议题,通过各种媒体工具发表、交互意见的动态过程。
二、高校舆论场模型建构及解读
根据高校舆论场的基本定义,及其运行过程的特征,笔者建构了高校舆论场模型,如图1所示。
在模型中:
(1)主体主要有高校管理层、学生组织、学生群体、教职工及其所代表的意见领袖等。
(2)议题主要有社会热点、校园管理、学业就业生活、学校当地事件等四个方面。
(3)载体和工具有全媒体趋势。既有广播、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工具,也有微博、微信、网站、论坛等新媒体工具。
(4)内容主要有信息、意见和情感。
(5)意见领袖所表示的缺口部分指意见领袖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的,下文有详细阐述。
(5)虚线部分表示,议题具有动态性和时效性,既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既可以与自己切身利益关系紧密的也可以是关联较少的。
(6)该模型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完整地表达了舆论主体通过舆论载体和工具对舆论议题发表意见而产生舆论内容,且彼此能通过意见交互的方式相互影响的过程。
(一)高校舆论场的主体类型
根据组织或个人、教工或学生的群体类别,可将高校舆论场主体划分为:高校管理层、学生组织、教职工群体以及学生群体。其中高校管理层包括高校的各党政职能部门也包括各院系班级;学生组织既有学生会、社团、团组织、宿舍等正式群体,也含老乡会、联谊会等非正式群体;教职工主要指专业教师、党政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从业人员。学生群体既包括本科生,也包括研究生。一般来说,年级越高其权威性越高。
(二)高校舆论场的客体内容
舆论是公众对现实社会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能够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一定影响。[2]高校舆论场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一般受众和意见领袖所发表的意见和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信息、情感和意见三种形式的内容。信息是客体在高校舆论场基本表现形式,可以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决策行为,也可以是社会事件的报道,个人的行为或观点。它未经高校舆论场二次加工,是高校舆论场的原料。情感主要指高校舆论场中对客体表现出的主观情绪和心理状态。高校舆论场中的情感,既有负面的、偏激的,也有正面的、温和的。舆论场中的情感既可能是舆论升级的催化剂也可能是舆论场和谐运行的润滑剂。意见是舆论场内容的主要形态,它是意见领袖和一般受众经过对客体的了解和充分分析,对事件作出的评判或提供的解决措施、反思之道的一种客观行为。由于受众来自不同群体,其思维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意见表达后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不同意见的碰撞和激辩是舆论场的真正精髓所在。
高校舆论场的舆论表现形式便是议题,其主要囊括社会热点、校园管理、学业就业生活、学校当地事件等四个方面。由于高校是精英人群的集聚地,因此,其关注点不限于本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热点也能引起强烈共鸣;校园管理方面,如校园的施工问题、违纪处理问题一旦产生争议立刻会引起全校范围内的大讨论;学业和就业的问题更是学生广泛关注的问题,此外,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体,也决定了高校管理层、教师、学生组织等对这方面的较强关注度,例如英语四六级改革问题、司法考试改革问题等都是很多高校舆论场热议的话题。当然,学生以学校为中心辐射的生活区域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也经常会成为校园的热议话题之一。
(三)高校舆论场的重要人物
高校舆论场的重要人物是意见领袖,所谓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是指那些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3]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过滤作用。高校舆论场中的意见领袖并不仅仅是两级传播理论中的信息加工者和搬运者,而是事件与公众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不仅能将信息更透彻地解读传播给受众,还能够有效地收集和总结民意,从而达到倒逼相关事件的负责人员和机构尊重民意,更合理地处理问题,慎重决策的格局。
在全媒体时代,意见领袖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集中代表着民意。意见领袖作为相关群体的代表者,拥有一大批的跟随者,其意见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群体的舆论方向,从而影响整个舆论场的走向。2、具有较强的素质。意见领袖具有较高的文字水平、较强的责任感和较为成熟批判思维,其发表的意见在群体中可信度高、可读性强,更容易受普通受众的追捧和传播。3、其形成具有动态性。意见领袖发表的意见质量好坏,往往决定了其在群体中的地位,如果一段时间在某一件事件上沉默,那么另一些掌握大量相关信息的人也可能崛起为新的意见领袖。
(四)高校舆论场的载体和工具
所谓舆论载体主要指舆论场的物质载体,舆论工具主要指舆论主体可利用的表达意见的工具。高校舆论场中的载体和工具既包括以校报、校广播台、校电视台等为主的传统媒介,也包括新兴的以网站、论坛、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为首的网络媒介,两种媒介彼此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全媒体的格局,共同支撑高校舆论场的运行。高校舆论场的载体和工具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个人或者组织的意见有了交换的渠道和融汇的场所。在此基础之上,意见领袖才有了你来我往的激辩,并使得这种激辩为更多的公众关注,从而引起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舆论。
三、高校舆论场治理策略
议题是高校舆论场的阀门,议题流入则阀门打开,舆论场人声鼎沸;议题静止则阀门关闭,舆论场静寂无声。因此可以说,议题的合理流入是高校舆论场良性运行的关键。传统的高校管理者对议题的把握往往非常严格。一是流入严格,凡管理者认为会产生负面效应的议题都被限制,只允许正向议题的流入,造成“可议之题不愿议,愿议之题不可议”的僵局;二是过程严格,即便是流入高校舆论场的议题,高校也不愿意彻底讨论,“见不好就收”,通过删帖、谈话以及违纪处分的手段迫使舆论主体终止议程。在这种严格管制的环境下,高校舆论场死气沉沉。新媒体的发展,传播的快捷性、匿名性、广泛性使得高校对议题的流入流出控制能力大幅度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沉寂了许久的高校舆论场迎来“第二个春天”。与此同时,高校舆论场的监督也产生了安全隐患,各种不健康议题的流入导致高校舆论场呈现鱼龙混杂的格局。
在新媒体兴盛的当下,为了净化芜杂的舆论环境、构建积极向上的舆论场、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高校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所谓治理表明了一种多元开放的态度,而不是采用以堵代疏的一元方式进行打压限制,以达到实现舆论场的理性、自由、平等、互动,祛除旧有的盲目、束缚、专制、沉默的毒瘤。
(一)利用全媒体合力构建健康向上的舆论场
全媒体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石长顺、景义新将其归纳为三种学说,分别为报道体系说、传播形态说、整合应用说。其中报道体系说认为全媒体是一种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4]结合高校舆论场现状,笔者认为,高校舆论场的理想运行模式正应是该学说所言的整体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传统媒体工具和新媒体工具融合,取长补短,共同支撑高校舆论场的运行。
高校管理层掌握着校报、电视台、广播、橱窗等传统媒介和新闻网、微信、官方微博和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因此要善于进行融合,传统媒体具有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管理优势;但新媒体具有传播性强、时效性强、互动性强的特质,所以要根据传播的信息、意见、情感的特征,选择合理表达方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校报深度报道功能与新媒体进行错位宣传,避免同质化,挖掘出身边典型,通过新媒体“面”的宣传与传统媒体“点”的报道相结合,为师生营造学有榜样、追有标兵的见贤思齐氛围,营造出成风化人的舆论生态。以笔者所在的新利18彩票 为例,《新利18彩票 》通过“小记走课堂”栏目,推介了一批课堂有亮点的教师,新利18彩票 微信推出了“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形成立体互动、相得益彰的好效果。
(二)用平等的、正确的叙事方式融入舆论场
在舆论主体中,高校管理层掌握信息发布的权威平台,总是显得高高在上,发布的信息往往是官样文章、缺少温度和热度。因此,在舆论场治理中,高校管理层要学会放下姿态,以相互交流的目的与其他舆论场主体进行意见交换与碰撞,在具体行文中应采用利于受众接受的叙事方式,变公告、宣告为交流、探讨。由于高校舆论场信息真假难辨、内容混杂,情感表达也充斥着负面情绪,学生在潜意识里会与学校形成对立面,因此在遇到群体性事件时,高校管理层必须牢记“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古训,要学会及时发声且发出正确的能被其他舆论主体接受的声音。
(三)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正面影响作用
在舆论场的相互唇枪舌战中,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间的相互矫正功能,因为每一主体间的意见领袖以平等身份激辩的过程就是激浊扬清的过程,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就是心悦诚服的接受过程。在舆论场主体间意见相左时,高校管理层千万不可采取高压手段迫使意见领袖放弃非理性言论,因为这治标不治本,极有可能刺激其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所以,在治理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代表高校管理层的意见领袖的意见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一批有担当、有理性、有能力的学生骨干作为意见领袖,成为主导舆论场的中坚力量。
(四)尊重议题的自由流动与议程设置双管齐下
在遇到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时,高校管理层习惯于采用删帖、封号以及其他强制措施严控议题的流入,可是在自媒体勃兴的当下此种处理问题手段已然失效。要使高校舆论场良性健康地合理运行,必然要允许议题的自由流入,使舆论场主体有议题选择的自由。当然高校管理层作为舆论场最重要的一方,掌握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做到引导议题流入方向的能力,这种软性的引导在策略上优于强制措施。考虑到青年学生本身社会经验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高校管理层可以采取议程设置主导高校舆论场的议题,引导师生向真、向善、向美。
【参考文献】
1、杨礼雕.社会热点事件的博弈与融合[J]甘肃社会科学.2015(4):18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0.
3、石长顺,景义新.全媒体的概念建构与历史演进[J].编辑之友.2013(5):51-55.
【本文获2014-2016年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发表于高教学刊》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