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成果展示>> 正文

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新体系

时间:2017-08-21 来源: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llk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新体系

眭国荣2011学院

【摘 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有利于其成长成才,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稳定与和谐。但现阶段,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多角度的调查分析,提出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新体系,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四位一体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指大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调节自身,使之与社会保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能力,不但包括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能力,还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适应能力,如学习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职业发展适应能力等。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其个性的发展。大学生在适应社会时是一个主动的、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适应又是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个性化发展也是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其人格的完善。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会在心理上进行调整以应对这种变化,这种对环境变化的心理调整就是一种积极的人格适应,最终有利于人格的成熟和发展。

再者,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缓解大学生中存在的“社会适应综合征”,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能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促使他们遇到问题时能沉着冷静对待,独立作出判断后处理问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2.有助于大学生的社会化

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实质就是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顺应环境,根据环境特点改变自己,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的、独立的、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因此,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目标是促进其社会化。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包括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就业适应,其都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并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过程也是逐步社会化的过程。

3.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当个体的人格与社会保持高度的和谐与一致时,个体所追求的就是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认同保持一致,达到自我实现。人的需求是伴随其社会适应过程而发展的,社会适应程度越高,需求层次和水平就越高。因此,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大学生得到自我实现。

4.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方面,社会适应能力缺失会带来心理疾病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家庭的稳固、同学间的和睦相处、同事间的友好合作,进而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社会适应能力缺失会引起种种极端行为,个别由于不能适应社会而导致极端行为,当个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时,就会危及自己的人格、生命或社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但能够使个体的人格处在健康的稳定状态,且有利于发挥其潜能、完善自我,为社会和集体的发展作出贡献,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1]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1.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调查

我们在南京某高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52份,回收率为92%,其中男生320人,女生232人,所在年级类别中,大一、大二低年级共280人,大三、大四高年级共272人,生源地类别中,城镇学生占58%,农村学生占42%,专业类别中,文科占36%,理工科占64%。问卷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学习适应现状调查

对在校大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具备很好或良好学习态度的低年级大学生占其总人数的82%,而高年级仅占52.8%,低年级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优于高年级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对教学模式适应的调查中,觉得自己很喜欢大学的教学模式,有很多自学时间的大学生占22.9%;觉得大学的教学模式太自由,完全没有高中时学习的明确性,感觉一般的大学生占20.1%。在对大学生上课出勤情况的调查中,只有29.2%的大学生选择从来没有逃过课,其他学生要么经常逃课,要么偶尔逃课,能自觉保持早自习和晚自习的习惯的大学生只占22.9%

1关于大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 1

在大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的难易调查中,如图2所示,理工科学生普遍觉得较难,而文科学生大多觉得较容易。特别是高年级的文科学生普遍感觉专业课程较容易。

2关于大学生自我感觉课程难易程度的调查 1

2)生活适应现状调查

在对大学生校园环境适应的调查中,认为所在大学校园环境很好或一般的大学生占82%,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校园环境表示满意;在生活费使用情况调查中发现,37.2%的大学生没有合理的消费安排,消费存在盲目性。大学生在毕业后将依靠自己的收入生存,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合理的消费安排是大学生独自生活的保障,因此,学会合理安排消费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发现,在对大学生活适应方面,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发现,随着年级的递增,大学生对校园生活越来越适应。

3一年级和四年级大学生生活适应状况对比调查

另外,调查显示90%的大学生能较好地适应高校所在地的饮食习惯;85%的大学生都能与同学交谈自如,话语能够被他人理解,这表明,饮食习惯和语言交流已不会成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一个主要障碍。

3)人际交往适应现状调查

在大学生与舍友交往状况的调查中,认为自己与舍友关系非常融洽,能相互宽容,互相帮助的大学生占39.7%;认为关系较融洽,大家和平共处的大学生占37.2%,大多数的大学生与舍友关系融洽,懂得与人交往的方法和艺术。

与陌生人的交往状况是考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大重要指标,在问及“如果舍友带朋友来宿舍,你的态度如何”时,结果显示,只有47.7%的大学生能与陌生人交往自如,多数大学生与陌生人的交往主动性不强,更习惯于被动接受。

在问及“当你周围的同学或朋友遇到困难时,你是否会帮助他们”时,可以看出,当他人遇到困难,选择积极帮助的大学生只有45.7%,其他的大学生都会犹豫是否应该帮助或者干脆视而不见,大学生助人为乐的意识非常淡薄。在与人交往中不懂得为别人付出,就难以交到知心朋友,将会对大学生适应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4)职业发展适应现状调查

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识是其职业发展适应的基础,良好的就业心态有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适应。在问及“你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时,45.4%的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相对应的是,这部分学生在被问及“就业压力如何”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就业压力很大或者较大。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清晰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适应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调查结果如图4,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具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只占到18.8%,而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明显差于男大学生。

4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 1

在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中,有75.1%的大学生完全没有创业打算,12.1%的大学生考虑过创业,12.3%的大学生正在进行创业,0.5%的大学生已经成功创业。

而在问及“你认为就业过程中哪个因素最重要”时,13.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最重要,65.7%的大学生认为综合素质最重要,12.3%的大学生认为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最重要,7.1%的大学生认为宏观就业政策和就业机会最重要,1.8%的大学生认为外表好和气质最重要。大学生的就业独立性较强,大部分学生知道要靠自己的真实能力就业,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独立性明显低于理工科大学生。

2.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麦可思研究咨询公司在网上对南京某高校2009届毕业生做了就业与能力的跟踪调查,该调查以毕业半年后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了解他们如何评价自己在工作中能力要求的重要性和水平。在对核心知识的满足度的测评中,2009届毕业生毕业时掌握核心知识的水平都低于工作要求水平,平均低15个百分点。在对2009届毕业生半年内离职情况的调查中,离职率为23%,其中95%的人是主动离职,主动离职原因如图5所示:目前大学生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跳槽现象,而由于个人主观不适应原因跳槽的占了很大比例。

5关于2009届毕业生主动离职原因分析的调查 1

为了了解历年毕业生的基本现状并对高校培养人才提供反馈意见,该高校对北京地区毕业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在问及“面对社会的发展,您觉得现有的知识储备是否能适应要求”时,高达66%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毕业生的知识储备量不是很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另外在“您觉得自己掌握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何”这一问题中,只有26.5%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感到非常满意,大部分毕业生反映自己的实践能力不足,有待在工作中进一步提升。

根据这两个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适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核心知识的水平偏低、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离职现象较为严重。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

为了更好地发现大学生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能力上的不足,我们对223家来校招聘的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就单位性质来说,政府机关占2%,国有企业占8%,外资企业占26%,民营私营企业占58%,其他性质的单位占6%

在对用人单位认为以往招聘的应届毕业生能力储备情况进行的调查中,18%的单位认为大学生毕业时的能力储备基本能够适应工作岗位和满足社会需要;11%的单位觉得大学生毕业时的能力储备完全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和满足社会需要,必须通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在职培训;71%的单位认为大学生毕业时的能力储备不足,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在岗学习才能胜任。

在问及“您认为应届毕业生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哪些方面的能力急需提高”时,75%的单位认为毕业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改善,43%的单位选择团队协作能力需要加强,40%的单位希望毕业生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34%的单位认为毕业生急需增加专业知识与技能,34%的单位认为毕业生急需提高创新学习能力,28%的单位希望毕业生提高道德诚信意识,25%的单位希望毕业生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2%的单位认为毕业生急需提高组织与管理能力。

在调查中还发现,绝大多数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不太满意。在“单位对以往招聘的应届毕业生的整体印象”这一问题上,87%的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实践能力难以适应或者只能基本适应工作需求。在问及“您认为影响当前大学生适应社会的个人因素有哪些”时,62%的单位选择了实践经验不足,这就更加说明了实践能力的不足制约着大学生适应社会。

另外,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与同事相处情况评价的调查中,仅有35%的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与同事相处非常融洽,懂得人情世故;62%的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与同事关系一般,没有过多交流;3%的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与同事相处不太好,不懂得人情世故。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毕业生不愿意与同事有过多交流,更不会想到与同事交朋友,他们更倾向于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不仅使其不能很好地参与团队合作,而且也不能融入单位文化,难以有归属感。

最后,在问及“您认为从社会上招聘的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与高校毕业生相比更具哪方面的优势”时,71%的单位认为前者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强,35%的单位觉得前者为人处世考虑更周到,28%的单位认为前者参与团队合作表现更好,17%的单位觉得前者组织管理能力更强,15%的单位认为前者遵守劳动纪律情况更优,11%的单位觉得前者更具奉献精神。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毕业生更需在动手实践、为人处世和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加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因此,根据用人单位的评价,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缺失主要表现在:动手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团队协作能力不强;与同事交流沟通较少。

三、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分析

1.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化

社会环境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价值观发生变化。市场经济活动的首要法则是追求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市场经济在促进每个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容易产生利己主义思想。它反映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中,更多地体现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追求个人价值和物质的欲望增强,功利性开始渗透到其意识深处,短期行为和实用主义倾向较为严重,容易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影响导致观念产生偏差。互联网作为一种快捷、有效的传媒平台在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他们正确价值观、政治观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冲击。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通过网络传播速度非常迅速,而且覆盖面广泛,缺乏鉴别能力的大学生容易受其影响

2)学校教育的偏差

学校学习环境的优劣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是学习环境的重要内容,它们影响着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在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进入大学以后,传统的教学理念、僵化的教学体制、陈旧的教学内容、单一的考核方式还是没有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多数体现在表面上。因此,大学生只要按照学校的规定课程、规定内容、规定要求完成任务就行,机械学习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兴趣爱好等的培养在较大程度上受到影响,他们的责任意识、创新思维、自我管理、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进而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家庭因素的制约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氛围、家教方式和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然而,一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却起着负面的作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比较普遍,父母及长辈过多的溺爱,一切事务由父母包办,不仅培养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同时使他们失去许多与人交往的机会,独立处理自己事情的能力。另外“望子成龙”的高期望也使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他们非常重视智商培养,让自己的孩子多学习、早学习、苦学习,这样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能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智商提高了,情商却不高,这样也不利于孩子今后很好地适应社会,成功成才。

2.主观因素

1)角色定位模糊

大学生都是经过激烈的高考选拔,在一片赞扬声中进入大学的,他们是高考的胜利者,有着较强的优越感。但在进入大学后,他们面临一个人才济济、群英荟萃的新集体,相当一部分学生面临重新定位的严峻局面。许多学生从鹤立鸡群变成了平庸之辈,强烈地位的变化使得他们心理严重不平衡,自卑感“应运而生”。同时,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发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而他们自己缺乏思想准备,面对现实感到十分失望或理想破灭,导致情绪消极低落,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他们容易淡化“学生”角色,迷失方向,忽视自己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引发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合理等情况。角色定位的模糊还容易引起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出现随波逐流,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等严重后果,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大都处于18-23岁,法律上属于成年人的范畴,在张文新等人对大学生的成年观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成年的标准中,心理成熟是最重要的,其次是经济独立。生理成熟并不代表着成年,心理成熟、经济独立才能算真正意义上成年[2]。我国绝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上过分依赖父母,对家庭也存在较强的经济依赖性,由此造成的大学生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潜在影响了其主动适应社会的可能性。

3)自身素质欠缺

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包括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法律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等。自身素质欠缺体现在:第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出功利性、易变性和多样性趋势;第二,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欠缺。法律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同时也能履行必要的义务,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同样,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文化的重要条件;第三,大学生文化素养的薄弱。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其适应社会提供条件和基础,而文化素养是其获得对社会环境超越的保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如果没有文化素质中的科学理性、健康审美等要素进行参与与评价,那么就有可能丧失正确的方向,就有可能是一种对社会环境产生破坏的力量[3]。只有重视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共同提升,才能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探索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新体系

1.人本的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1)以思政教育为引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是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合理的价值观是解决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的根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社会环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及良好的个人品德,促进他们适应社会。一方面,在第一课堂中要把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和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和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情感、强化学生道德认知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传统阵地,举办富有政策性、思想性和实效性的形势政策报告,为大学生提升理论政策水平、关心国家时事政治、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形势研判能力等提供帮助。

2)以理论课程为基础,实施教学改革,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良好的教育既应包括对新知的探求,也应包括探求新知、应用所学、解决实际困难、应对日常生活、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一,注重通识教育,开设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课程。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这三大领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第二,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师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第三,丰富课堂教学方式,重视课堂交流。交流教学模式使学生亲自参与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能自己独立进行思考和判断,从而提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适当精简理论课时,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实践教学环节上,使大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学术实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3)以18新利客户端下载 为载体,构建实践锻炼平台,加强大学生的能力培养

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应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提供其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首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18新利客户端下载 活动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同时通过各类竞赛活动检验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其次,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来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自理能力、独立意识和自强精神,促进他们在思想上、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再者,利用产业园和创业园,使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实习实训等形式提前进入工作岗位,或是进行科技创新以及自主创业的实践锻炼。通过这些实践锻炼,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做好铺垫。

4)以生涯辅导为提升,有效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

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职业生涯辅导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成功塑造自我的发展过程,也是帮助学生顺利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成为职业人的社会过程。因此,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高校的职业生涯辅导的重心要下移,同时根据职业生涯辅导的不同阶段(认识期、准备期、定向期)开展相应的有效指导。通过测试评估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立目标;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组织活动、举办讲座等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素质。提高加强就业政策和形势方面的教育,规范就业管理流程,加强就业服务,并注重个别辅导,引导学生合理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4]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高校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必须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和在创业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创业实践训练,综合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

5)以心理咨询为保障,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有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出现。第一,要充分认识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把心理咨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二,高校要完善心理咨询制度建设。通过配备有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加大心理咨询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来保证心理咨询中心正常、有序、高效的运行。第三,丰富心理咨询活动形式,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效果。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开设咨询活动和设立心理咨询专栏和咨询热线,及时疏导学生在心理上遇到的困惑。

2.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础

1)家长需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的家庭教育仍然存在严重的“智育压倒一切现象”,在调查中,问及“你的家长最重视你哪一方面的素质培养”时,有35.1%的学生家长选择道德品质,34.6%的选择学习成绩,18.3%的选择社会实践能力,11.3%的选择身体素质,0.7%的学生选择艺术特长。虽然家长认为道德品质是最应重视的素质,但在培养过程中,却把时间和精力全部让位于孩子的课程学习。

德国教育家卡尔ž威特认为,理想的人是健康、品德、才能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作为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重视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在重视培养孩子智力因素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名人故事、经典案例、亲身实践来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诚实守信、懂得感恩的优良习惯和高尚品质等。

2)家长需改善教育方式,注重大学生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和独立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基石般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智力、体力和能力等各方面。家长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信心首先要尽量增加对大学生积极的鼓励,减少消极的刺激。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进行适当的鼓励,如果适当的鼓励持续不断,就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另一方面,家长要给予孩子理性的爱。让孩子做自己应该做、能够做的事情,切忌父母一包到底;再者,把握好“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做到“爱而不宠,养而不娇”,不能对孩子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另外还必须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到社会中去接受生活的历练,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5]

3)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父母是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孩子人生的第一 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对其未来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必须谨言慎行,以身作则。作为家长,要教育子女,首先要教育好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家长还应尊重孩子,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学会积极地换位思考,给孩子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并努力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氛围。

3.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助推力

1)利用大众传媒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作为“第四种重要的社会化力量”,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影响。首先,建立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教育传媒。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集新闻性、商业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没有差别地向全社会的各类成员传递信息,导致娱乐性和商业性冲击着教育性。教育传媒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其次,所有的大众传媒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适应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思想上的引导。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报道一些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把社会适应的主题融入到报道中去。同时,大众传媒也可通过一些典型的负面消息来警示大学生,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参考。再者,增大公益广告的宣传,从环境保护、尊老爱幼、关注弱势群体等多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公益广告以文化直觉的方式,通过弘扬历史传统,改变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想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传递社会公德、社会秩序等文化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改变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

2)政府和民间组织要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政府和民间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支持。一方面,现存的民间组织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倡导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来促使其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锻炼其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投入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将其所学知识贡献于社会,有利于培养其自主、自立、公平、竞争、价值、效率等市场经济观念,同时促使其对于奉献友爱、贡献力量等意识的接受、适应、习惯。因此,志愿服务成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树立创新精神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并支持建立更多的为大学生适应社会提供机会的民间组织。政府需鼓励为大学生服务的民间组织的发展,更多的依靠民间组织为大学生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促进大学生更早、更好地适应社会。

3)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体现了一种互惠原则。它既能给学校带来收益,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有潜力的员工和设备完善的实验室等。但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在问及“贵单位是否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而作为大学生实习基地”时发现,仅有17%的单位已经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51%的单位有想法但是还没有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32%的单位目前没有与高校合作的想法。因此,企业和学校应积极寻求合作的机会,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企业与高校的互动合作模式,即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而高校教师可以给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的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企业生产产品、创造价值,同时又获得技能训练,不仅解决实训经费紧缺问题,又练就了实用技能,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有效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

1)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求知和探索的能力,能在个人一生的学习中发挥长久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提高和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培养自身的批判性精神,要从学会提问和质疑开始,提问和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在碰到每一个知识点时,不但要问“为什么”,还要问“为什么不”。通过变换视角,大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原先不认可的观点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最重要的是,大学生会真心理解并相信多视角看问题的好处。这种练习可以让大学生更容易平衡不同的观点,成为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的思想家。实证研究显示,用于学习的时间和努力程度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6]大学生要勤于学习、积极思考、善于批判,才能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成功应对社会的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

2)尽早养成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古人曾用“吾日三省吾身”、“闭门思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典故来提醒世人。反思这一内省方法对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学习效率、纠正言行过失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首先要求大学生为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合理的目标作为自我反思的参照物。制定了适合自己的目标后,就应坚定不移地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并在前进过程中经常进行检查和评估,自我反思后进行重新整理、继续前进。其次要善于接受他人的合理建议。大学生不易觉察自身的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同事或朋友为其指出。他人的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能帮助他本人更好地进行反思。最后要善于进行总结。反思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没有总结的反思是徒劳的。总之,大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能够使他们不偏离目标,减少迈向成功道路上的障碍,缩短取得成功的时间,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3)切实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责任意识是大学生融入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大学生创新发展的新动力,是催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和形成创新意识的根本动力所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其未来的自我教育和职业发展有很大影响,是他们成长和成才的重要支撑。在被问及“你对个人与社会的看法如何”,只有13.6%的学生表示愿意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现出奉献意识非常淡薄,利己主义思想严重。因此,大学生必须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并把它当作是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途径。

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首先,需要学生确立自身责任主体,主体性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大学生只有在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懂得生命的价值、意识到自己的使命的前提下,才能自觉地肩负起责任,正常地进行社会生活。自身责任主体的确立需要大学生有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正确教育自我的能力和正确规范自我行为的能力。其次,需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可通过多参加志愿服务,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和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大学生要树立自己心目中的责任意识榜样,以榜样为学习目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辨别是非观念。

4)努力加强自身个性修养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现代社会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条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一,通过自身学习来培养个性修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便是读书,一本好书、一段精彩话语、一个经典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个性形成,甚至影响人的一生。第二,通过交流沟通来培养个性修养。大学生在日常交流沟通过程中,不仅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许多好的个性品质,还可以通过比较发现自己个性中的缺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个性。第三,通过兴趣爱好来培养自己的个性修养。健康的爱好不但可以使人从中获得巨大的乐趣,而且可以使人的个性得到陶冶。所以,大学生应该多培养一些健康的业余爱好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个性修养。

【参考文献】

[1]杨彦平.社会适应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36

[2]戚昕.当代大学生成年观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4

[3]李辉.大学生环境适应优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73

[4]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38

[5]梁清.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子女成才—家庭教育刍议[J].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2)121.

[6][]德雷克ž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7

【本文获2014-2016年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发表于《江苏高教》2015年第1期】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