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仪式观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的信息传播探析
朱琳学生事务部
【摘 要】就业指导服务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就业工作能否有效开展,而传播仪式观恰巧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提供了探索就业指导服务的另一重独特思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本质上是一种传播行为,不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一种信息的筛与选、观念的读与析、服务的引与导,基于传播仪式观视角,本文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建构三重路径,即定位“把关人”角色、塑造“意见领袖”形象、建构“想象的共同体”。
【关键词】传播仪式业指导服务路径建构
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社会用工需求大幅减少,加之毕业生人数有增无减,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当下,如何突破重围,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的艰难处境,更是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重要命题,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处于桥梁与后盾的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不容分说。而与此同时,长期以来,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存在的职能短板、队伍缺编、认识滞后等问题依然突出,就业教育整体氛围不足,先进的教育理念未能由始至终地体现在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中,特别是信息化功能在就业指导服务中一定程度地缺位,导致“四化”标准中“信息化”的滞后,常常引起诟病,就业指导服务中的信息传播与理念认知亟待一场认识与实践上的双重变革。
一、“传播仪式观”理论阐述与价值判断
(一)“传播仪式观”的理论内涵阐释
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中曾提到,从19世纪传播一词进入公共话语时起,美国文化中就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传播概念,一种是“传播传递观”,另一种则是“传播的仪式观”。[[1]]“传播传递观”突出符号信息的空间位移,简单的由传播一方通过传播媒介到达受众一方,目的是为了传递与获晓相关信息。与“传递观”强调的信息的简单空间移动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相比较,“传播仪式观”更加注重对信仰的表征和从时间角度对社会的维系,即“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2]]
因此,以传播仪式观视角来看,传播是一个符号与意义交织、融合的系统,传播过程则是各种有意义的文化符号被创造、理解或使用的社会过程,这个过程因之而成为一种分享文化的仪式。[[3]]信息传播者与信息获得者不是简单的一来一往,也不是简单的信息传与受,而是在信息交往中实现意义的互动,是一种基于意义和文化的分享为目的的传播行为实践。这种关于意义的传播一方面是通过直接的观念输入达成对于传播者的控制,也就是“用我的观念来影响你的思想”,一方面更多地是潜在的文化植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我和你在同一个意识和文化层面的交流、互动”。
(二)“传播仪式观”对就业指导服务的价值判断
“传播仪式观”不仅是一种关于传播实践的行为表征解读,传播本质上是一种关于意义的表达,一种关于集体意识的观念建构。“传播仪式观”也为进一步的传播实践提供了改进、提升的独特视角,提醒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潜在意义的表达,在解读中更加注重对于文化层面的把握,把传播对象的文化背景融入进主动的传播行为中,从而实现传播的积极有效性。
由此观之,就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而言,“传播仪式观”不仅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理论视角,有利于就业指导服务实践在传播理论视域下获取另一种重要的思路和启示,将就业指导服务中的内容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本身分别作为一个符号体系,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获取对于就业指导服务中信息传播本质的认知;“传播仪式观”对就业指导服务另一种重要启示在于符号内容和意义层面的双重阐述基础上,启发就业指导工作者对自身进行定位。正是因为就业指导服务中存在的信息传播,而信息传播由不可避免地由表层符号和意义符合的双重体系构成,因此,基于“传播仪式观”分析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自然而然对就业指导服务者的角色定位提出更高、更专业的要求,这不失为一种建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有益路径。
二、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的仪式传播
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就业指导与服务涉及市场、政策等信息的发布,就业派遣、就业数据的统计分析,就业指导课的体系建设,就业奖励、日常事务性工作等,它是高校分管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统领主管下、各学院辅导员配合实施的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的信息服务与指导性工作。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种传播行为,通过省智慧就业平台、校园就创业网、微信微博平台等媒介进行大众传播,通过总结会、推进会、简报、例会、就业指导课等进行组织传播,通过就创业典型树立、优秀校友返校交流活动、就创业指导服务人员面对面沟通等进行人际传播,并试图以多种传播类型,实现信息符号与内涵的双向渗入。这也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传播学视角上的解读,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传播是一种符号表征和意义达成的过程。
(一)市场信息与政策信息的筛与选
高校往往被作为沟通人才市场、政府与大学生的桥梁,通过发布用人单位市场信息,传递政府就业政策,实现信息和观念在学生群体中的二次传播。由此可见,高校特别是分管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信息传递者,扮演着大学生就业求职应聘不可或缺的角色,不仅要及时发布就业市场招聘信息,包括实习岗位、薪金待遇和企业文化等,还包括对政策的实时传达与解读。
“眼球经济”的当下,注意力就是资源,面对就业信息的狂轰乱炸,身处信息海洋的大学生群体也难免被混淆、被埋没。作为信息传递桥梁的高校,更是任重道远。一方面,高校在替学生筛选信息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信息取舍的问题,学校就创业网站重点发布哪些市场信息,重点栏目重点推介哪些内容,新媒体平台有意介绍哪些政策要点,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求职面试的各个时间节点发布什么样的信息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信息能否直接、迅速和有效地到达毕业生群体之中,而这些也恰恰都成为市场信息与政策信息发布中的重要问题。就就业政策宣传而言,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如何有效传播政府就创业激励政策,具体体现在众多创业信息、创业故事、创业技能等的选择和筛选上,无一不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态度和意向的一种表征。比如,大多数文科类高校倾向于对“创新创意”的强调,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理工科院校则更强调“创造创业”,科技创新和产业研发的宣讲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信息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市场与政策信息的传播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真伪难辨,真实性无保障、准确性欠缺和沟通不畅等问题频繁出现,一定程度上引发毕业生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出现短期内的“跳槽”现象,导致大学生求职精力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信息传播效率大打则扣。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高校就业信息的发布实际上也是一次科学决策的过程,通过辨析真伪,对信息进行过滤与筛选,提高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就业形势与观念引导的读与析
据笔者在招聘会现场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单位和岗位中,若将单位人际关系、办公环境、交通状况等条件作为“舒适度”来考量,将兴趣专业、单位前景、发展平台与潜力作为“安全感”和“满足感”的标准,结果显示,女生更倾向于将“舒适度”作为首要标准来选择工作,男生则更注重对“安全感”和“满意度”的考量。这种较为单一化、单向度的择业标准在不同程度上反应着大学生多样化的就业观念和价值选择。
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一直存在,在经济结构转型、用工需求减少的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心态偏差的问题愈加凸显。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存在就业期望值太高、就业心理脆弱、就业动力不纯等问题,往往眼高手低,求职意志力薄弱,偏向人云亦云的选择。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慢就业”、“不就业”一族正悄然壮大,“就业不急”的心态渐渐凸显。从这个方面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观念指引的部分一直不容忽视。
在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实践中,在对就业形势分析与把握基础上的观念引导,不仅是基于就业人员对于当下就业形势的认知,更是一种信息解读基础上的深入探讨和多元解析。在汉语词典中,“引”不仅有“带领、跟随”等意义,更多用在“启发、领导”层面的释义上,“导”字顾名思义,“导,引也”,两者异曲同工。就业观念引导的实践一方面以就创业多媒体平台的政策分析和解读为窗口,通过故事化叙述、专家化解读、数据库说话等策略性引导来完成,比如各大高校常常在官方网站和微信平台做的创业典型故事,多角度切入,为学生塑造一个个活生生的立体的创业者形象,打消大学生惧怕创业、动力不足和毅力匮乏的现状;另一方面,高校常常以就业指导课程为载体,基于就业指导课教材和资料的谋篇布局以及就业指导课教师的分析解读,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特别是就业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努力用正确的求职理念和求职技能武装学生的头脑,实现符号意义指向层面的深入传播。当下,很多高校已经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并结合自身就业指导需要自主编制教材,建设专门性、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三)服务育人与管理育人的引与导
在索绪尔的符号体系中,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其中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层面,所指侧重于符号的意义层面或心理概念。罗兰·巴特进一步将符号系统分成两个层次,第一符号系统和第二符号系统,第一符号系统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第二符号系统的能指是第一符号系统,指向另一重更深的意义层面。就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而言,把就业市场信息、就业政策信息、就业形势分析符号和就业观念符号中的信息符号作为第一符号体系,那么第二符号体系的能指就是就业指导服务人员关于市场信息与政策信息筛与选、就业形势与观念引导读与析的过程,指向“服务育人与管理育人引与导”这一所指意义。
因此,高校就业工作管理人员及其服务本身也传递着高校管理者的形象,甚至影响到学校的形象。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服务工作落后的诟病与指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失败,形象传播体系的驾崩。也常常看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系统培训的重视,强调对自身素质和涵养的加强。由此观之,就业指导服务人员本身就是一个符号,管理人员的引导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深刻地影响着传播效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育人导向,并把“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4]]在就业指导服务中,高校尝试通过自身的形象建构,把育人作为管理、服务工作的根本目标和教育旨归,在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行为路径中,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使之趋向于学校育人目标的整体过程。对在校生而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全校就业工作意见的统领下,试图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实现学校对于学生集体观念的建构,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坚定的理想信念、热爱集体的全局意识;对毕业生校友而言,高校的就业管理与服务则更像是一种无形的关怀,在交往中传递母校形象,传达母校情感。
三、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策略性路径建构
基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的信息传播实际来看,就业指导服务已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的简单空间位移,以达到对于大学生信息库的简单填充,而是一种基于市场和学生供需需求,基于价值情感层面,特别是高校学生本身价值观念引导和集体意识塑造而进行的一场关于意义的建构活动,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职责要求,也为就业指导服务路径建构开辟了另一重有益的思路。
(一)筛与选中定位“把关人”角色
“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最早曾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逐渐在媒体人的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并内化为一种共识:媒介中的信息传播是基于媒介系统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基础上的一种“把关”过程,无一不渗透着媒介生态、媒介组织合媒体人的多重观念和考量。“把关”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基于组织需要和受众需求,对信息本身进行价值判断的有意选择过程。信息本身的价值,对信息本身是否具有价值所做的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等都影响着“把关”过程。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是一项基于技巧与耐心、知识与技能、责任与情感并重的工作,对事物的认知、判断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就业市场、就业技能、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的认知。因此,在就业指导服务中,一方面需要在系统的大框架中加强对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等的有效认知,从而根据信息传播需要进行创造性加工,删繁就简,将不必要的信息挡在门外,以免引起干扰;在此基础上,将重要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依据信息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有效排序,根据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阶段以及大学生求职应聘的不同时间节点对信息内容进行结构性删减,改变信息传递的侧重点。
另一方面,作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信息传播的把关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不仅是基于整体市场环境和学生整个生涯规划的就业指导服务,也是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当下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相吻合。因此,“把关人”需要基于信息的价值,有选择性地进行与高校总体发展目标,与学校培养方式和培养层次,特别是与学校学科定位、专业设置相契合的信息筛选,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全球化发展视阈下的高等教育,愈来愈注重对于多学科、全球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于此的相关配套交流生项目、出国深造项目和海外实习项目等信息也要进行适当的宣传。
(二)读与析中塑造“意见领袖”形象
“把关人”基于信息筛与选基础上的信息解读与分析,是传播者不可回避的重要部分,也是传播者如何实现影响受众观点的重要命题。在传播实践中,有一些人的观点与态度易形成影响力,甚至具有左右大众舆论的效应,他们被称为“意见领袖”。一方面,在距离和时间上,意见领袖要比一般人更早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另一方面,在传播阶段和内容方面,意见领袖把从媒介上获得的信息经过整合加工,加上自己的观点、见解,通过传播给周围的人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权威而成为意见的代表。传播学经验主义研究大师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研究发现,“观念常常是从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流向不太活跃的部分”[[5]]
在传播中,意见领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信息的接触上,意见领袖有着优先接触媒介的优势;在信息的分析解读中,意见领袖有着对信息更深刻更独特的解读视角,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其他人的观点。反观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意见领袖”的概念与意义启发着高校在就业指导课体系建构、概念阐释与观念引导中积极接触大众媒介,从而实时掌握市场信息和就业政策动向,有效掌握话语权,将就业观念的引导渗透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自始而终,建立就业指导服务上“意见领袖”的话语权先导。
针对低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应将重点放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念和积极的就业观念,通过适应性教育、发展型培育和分类化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以科学的就业观,代替迷茫、浮躁、混乱、消极的思想意识和就业观念。宏观上,作为就业指导服务中的“意见领袖”,就业形势分析与观念引导中,就业指导服务要提纲挈领,做好就业指导课的体系建构,建立多层次的融会贯通的递进式就业指导模式;微观上,做好每一个阶段每一种思维观念的深入浅析,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
(三)引与导中建构“想象的共同体”
如果说就业信息的筛选和就业观念的引导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的一个分支和方向,那么通过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本身实现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和文化上的影响和引导可以说是就业指导服务中信息传播的终极目标,助力形成高校行政管理文化、校园服务文化、母校情节等多元文化的渗透和共享,努力向着建构“想象的共同体”的目标前行。“想象的共同体”源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民族主义产生根源的深究,他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这里,在探索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想象的共同体”给我们就业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终极归宿提供了文化层面上的独特视角,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者与大学生群体以及毕业生校友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只有在情感与文化层面建立起母校情结和认同意识,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有效实现,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育人的终极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才是完整的。
因此,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引导与建构的第一层逻辑就是实现传播中主体地位的平等,变刻板的“我为你服务,我给你信息”为“体验式服务,你来读信息”的信息传播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集体认同感的第一层基础。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主体的文化认知和背景,一方面在传播的符号语言上对后现代风格和当下大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考量,变刻板、说教的指导服务为自由、有趣的交流互动,尊重网络文化中内容多元化、传播碎片化、表达个性化和娱乐化精神等特征,有效渗入到日常引导服务中去。另一方面,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主动学习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在政策建构、信息传播和服务管理中维系情感纽带,为母校情怀的建构和集体意识的树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