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成果展示>> 正文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

时间:2017-08-21 来源: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llk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

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 要】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心理契约的视角看主要包含交易型、 关系型和发展型三个维度。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目标趋同性和理解差异性、教育短暂性和影响持久性、过程动态性和角色双重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心理契约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和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契约长效机制

中共十八大的报告提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署和要求,用“三个倡导”来指明方向和目标,这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基础资源和基本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广大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差异性和针对性的特征,不同类型的公民需要分层次、有区别地进行培育和引导。作为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大学生代表社会最先进文化的发展,拥有新思想和新技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对象之一。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引导大学生认同和践行“三个倡导”,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心理契约的形成和发展

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曾在《理解组织行为》(1960年)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契约是未书面化、内隐的一种契约,是双方的相互期待,这存在于雇主与雇员之间。

Rousseau[1]提炼出8项雇员责任和7项雇主责任。心理契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两方面,由于受到个人、组织、文化、经济等因素影响,具有较大差异,很难一一罗列。

RousseauParks(1993)[2]研究发现心理契约存在二维结构,即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通过实证研究,RousseauTijorimala1996)[3]更进一步发现心理契约存在三个维度:关系、交易及团队成员。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调查表明,知识型群体的心理结构具有交易型、关系型和发展型三个维度[4]

MorrisonRobinson[5]分析了心理契约违背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组织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履行责任而引起的拒绝;二是雇佣双方的认知差异,缺乏沟通而引起的理解不一致。

二、从心理契约视角下探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类型和特点

1、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类型

大学生是知识型群体,符合心理契约中交易型、发展型及关系型三个纬度类型。交易型心理契约是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规范和规则的制定约束,学生的遵守与服从。关系型心理契约主要强调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由于双方的信任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合作关系,以及趋于一致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定位。发展型心理契约关注高校为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升提供帮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助推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个维度之间是相互影响、互为促进的关系。交易型心理契约作为规则约束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序开展;关系型心理契约作为情感纽带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效果;发展型心理契约作为愿景展望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持久作用。

2、从心理契约视角下探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1)目标趋同性和理解差异性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高校和学生的共同期待构成了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通过相互影响和互惠互利,使得双方最终形成趋于一致的价值选择。对于学生而言,遵守校纪校规,完成学业、成长成才、对学校负责,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而言,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目标。心理契约是由期望而来,但期望不完全等同于承诺和责任。由于高校和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解中存在主观的差异,导致实施的效果指向是不同的,会影响教育的满意度甚至引起心理契约违背。

2)教育短暂性和影响持久性

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求学时间是相对固定的,在整个人生发展进程中只占据很少的一部分。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作为大学生正式步入社会的过渡场所,许多重要的社会化过程都将在这里完成。大学教育的成效可以在社会中得到长期的检验。大学生一旦建立起关系型和发展性心理契约,将会伴随很长时间甚至终生。

3)过程动态性和角色双重性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求学期间,通过老师的教育引导,彼此创建心理契约,然后经历信守、调整以及巩固心理契约的过程。只有当学生认为高校尽到了责任,学生才会信任学校和老师,接受其教育理念,建立学校所期望的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运动员又是教练员。一方面,高校是心理契约的一方,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意愿,积极兑现承诺;另一方面,高校是引导者,主控者,因为学生的心智发展还有待成熟与完善,需要学校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和担负的责任,督促学生完成心理契约的内容。

三、心理契约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

高校和学生因为高考录取形成了名义上的“契约关系”,双方互相承担着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从客观上来看,心理契约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减少双方的猜忌和不信任感。如果仅仅是名义上的“契约关系”,高校和学生之间无法形成真正的目标一致、价值趋同。二是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作为心理契约一方,学生常常以学校对自己是否尽到责任来决定自己对待学校的行为,以此为标准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三是可以建立情感纽带。教育产生持久影响的前提就是信任和认同。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心理契约一致性越高,教育的效果和满意度才能越大。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构建心理契约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适应变化,维护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心理契约能够帮助学生不断保持、调整与学校建立的关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自觉地将自身的进步融合到学校的发展之中,从而创造出持续保持活力的业绩,实现良性互动。其二,减少分歧,提高成效。构建心理契约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理解不一致”所带来的教育效果低下。其三,开发潜能,提升效率。构建心理契约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率,开发学生潜力,降低教育成本的重要保障。其四,激发创造,影响深远。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这对未来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心理契约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主要集中在心理契约违背上。原因主要是:一是学校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履行责任;二是由于双方缺乏有效沟通而导致的理解不一致。大部分情况下,心理契约违背是源于双方的理解分歧。学生常常因为对责任理解的泛化,将心理契约的违背归因于学校未兑现承诺;而学校更倾向于解释由于某些超出控制能力范围的客观因素。双方对责任理解的分歧越大,心理契约违背的可能性越大。当学生感到学校没有兑现承诺时,将会产生负面情绪和消极反应,例如背叛感、不信任感、不安全感等等,对教育抵触、反感甚至诋毁。此时,契约中的交易成分将被放大,例如带有强制性的规则约束,而关系成分被弱化,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情感投入减少,尤其会产生浮躁叛逆、玩世不恭的态度,教育的效果将大大降低。

四、心理契约视角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长效机制

1、建立信任机制。心理契约所遵循的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双方首先具有的是交易型的交换关系。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一方的付出并不一定能即时得到回报,而且回报的方式也具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双方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心理契约关系建立之初,就应该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具体做法有三:一是从招生宣传至学生入学开始,高校应该避免做出不能实现的承诺,使学生对学校有真实地了解,在第一认识上建立学生的信任。二是对高校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界定,做好顶层设计,区分理性责任和感性责任,无限责任和有限责任。三是重视交易型契约的作用,在建立信任的过程中,使“契约意识”成为行为先导,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激励机制。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扮演者双重角色,因此高校管理者需了解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关系,从平等、民主的角度设计合理、符合高校实际的激励方案。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物质激励。学校要提供资源充足的学习生活条件,优秀的师资和有序的管理;建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评奖评先体系,引导学生崇尚努力奋斗、诚信敬业;设计合理的物质激励体系,正确使用物质激励方式,要对学生当前有激励作用,对未来有吸引力。第二,精神激励。建立起以德为先,兼顾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科学的激励制度;营造和谐友善的人际环境,包括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信任尊重的合作氛围和密切有效地沟通。第三,发展激励。注重激励机制设计的动态性,学校要根据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学生的激励机制进行调整,符合学生的未来发展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带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学生和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高水平上的和谐一致。

3、建立沟通机制。心理契约虽然是内隐的,但是良好的沟通能够使高校和学生之间加深对彼此期望和责任的了解。特别是直接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育中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将学校的期望传达给学生,同时也及时了解学生的期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当学生职责范围内的行为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其个人的“组织公民行为”(有益于组织的行为)减少的时候[6],说明心理契约需要修正及调整。学生出现心理契约违背的原因是学生对学校产生的不满情绪,此时,学校快速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恢复对学校的信任。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负责与尊重,坚信学校可以兑现与自己的承诺,使学生的潜在期望得以满足。

4、建立反馈机制。双方建立良好的教育反馈机制,可以减少在沟通和协商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失真现象。有效的信息反馈能够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引导者和被引导者之间建立平等信任的气氛,使得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和老师重视他、关心他、需要他,使其乐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各项主题教育活动。随着相关活动的开展,学生在交流中积极沟通,增强彼此的信赖关系,又进一步促进学校和学生关系型心理契约的达成。高校要充分倾听和尊重学生的愿望表达,感情呼吁,通过沟通反馈相互了解彼此存在的差异和分歧,才能使双方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与学校和老师之间保持牢固的心理契约关系。

【参考文献】

[1]ROUSSEAU D M.New hire 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and their employers obligations: A study of psyc hological contract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0:389-400.

[2]ROUSSEAU D MPARKS JM.The contract of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1993(15):1-43.

[3]ROUSSEAUDM & TIJORIWALA.Pereeived legitimacy & unilateral contract changes:It takes a good Reasonto changea Psychological contract[C].SymPosium at the SIOP meetings,SanDiago,1996,April.

[4]王浩,罗军.心理契约研究综述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5): 155-157.

[5]MORRISON EROBINSON S.When Employees feel betrayed:A model of how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develop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 (1):226-256.

[6]彭正龙.国外组织公民行为的负面效应及人力资源管理干预对策[J]企业经济,2013(7): 5.

【本文获2014-2016年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发表于《江苏高教》2015年第6期】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