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成果展示>> 正文

近十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述评

时间:2017-08-21 来源: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llk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近十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述评

张晨曲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等,对于我们今天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构建绿色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研究的走向及生长点这三个方面,对近十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现状进行述评,非常有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措施,是培养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社会主义自觉精神的可靠手段。2000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期刊论文统计情况见表1。

表1 近十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期刊论文数量统计

年份

全部期刊统计/篇 核心期刊统计/篇

2004

13

2005

24

2006

23

2007

35

16

2008

20

2009

43

18

2010

51

12

2011

37

11

2012

42

2013

36

16

2014

24

注: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素材来源,检索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研究热度逐渐高涨,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其中,代表性著作有包括蔡晓良编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胡子克编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王员和郭秋光编著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赵康太和李德芳主编的《中国与越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以及王展飞编著的《六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等。从发表的学术论文上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论述主题的各类期刊文章约有2000多篇,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章约有350余篇,其中发表于核心期刊的文章也达百余篇。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研究成果的内容上看,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本命题的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内涵、实质内容等;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构及主体的研究;四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五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研究。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本命题的研究

何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绝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实践活动。随着建构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有学者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了新的阐释。比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教育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中介手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受教育者的活动。教育者、教育内容、受教育者、社会环境和中介手段是构成这一活动的五个实体性要素……,以上五种实体性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特定的实践———认识活动。当然,也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对理论教育的范畴和重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这些无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涵,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在内涵分析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质内容。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应仅仅关注文字叙述了什么,而应从各种表达中感悟到:每一种认识都是不可缺少的人类认识的路标和境界,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真切表达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自身关爱的真情和实意,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实意,即理论观点;其次,是真情教育、价值观教育;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隐含着更深层的思维方式教育。也有学者从历史发展、体系创新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质内容进行了探索,认为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中心内容,因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内容改革有了切实保障,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成为现实。还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定义范畴出发,认为理论教育的教育内容,就其总体而言就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不同的具体场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不同的学科、著作、原理。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近十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对于理论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探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学者从教育过程出发,指出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以能力培养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德育各环节相互配合、补充和促进的系统运作;同时,“两个课堂” 和两个队伍相结合、教书育人过程中德育主客体交替与互动,鼓励个人多样性价值取向与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也有学者基于信息时代的发展,指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利用网络平台,培养“网络型”教育工作者,应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还有学者基于国情世情的发展变化的视角,考察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化的历程,认为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势,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国情,立足于“两个转变”的基本党情,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实际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一,不断实现民族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其二,不断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参观考察、社会实践、调查访问等一系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又符合其接受习惯的教育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三,不断完善层次性、针对性教育。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学术界对理论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探索,更侧重于从国情、世情、科技创新等角度给予分析,使理论研究更具实效性。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构及主体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结构决定理论教育的功能。有学者从要素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结构,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构由实体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构成。其中,实体性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内容、受教育者、社会环境和中介手段;过程性要素包含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结果。实体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结构。也有学者从系统建构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结构,认为理论教育由理念、制度、机构、课程、设置、主体、活动和环境等系统要素构成,其中理念、制度、机构、设施属于硬性条件,主体、活动、环境属于软性条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硬性条件是载体,软性条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更加予以重视。当然,还有学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结构包含基本结构、目标结构和内容结构,目标和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基本的要素,并体现出了理论教育与教育学最大的不同。因此,在学术研究中把握与完善目标结构和内容结构,对于升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构的不同理解,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也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从“主体——客体”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即为承担、组织、发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个人,或者各种组织、机构等。进而,有学者进一步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包括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所领导的组织和理论教育工作者,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组织形式(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专门的教育机构,理论研究机构,群团组织)和群体形式(党校、团校教研人员,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研人员,各单位的政工干部,党的各级干部和党员)。也有的学者在“主体间性论”的基础上认为教育主体(实践主体)即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确证了自己的主体地位的人。因而提出“教师和学生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实践主体,其构成了一个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实践共同体’,呈现出‘一体两面’的主体形态”。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

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学术界把目光主要集中于中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成发展这两条主线上。在中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史研究中,有学者专注于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认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和政府结合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在全党全社会开展了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奠定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左”的倾向逐步成为主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逐步被政治运动所取代;第三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性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条战线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同时,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经历了一个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对象从工人到农民的教育转化过程。这个转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一般模式向中国模式转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国模式,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正在形成。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成发展研究中,也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期(19491956年)、曲折发展期(19571976年)、新发展时期(1977年至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近年来,将史学知识引入理论研究中,已渐渐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视域。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涉及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探索的诸多环节。近十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途径,坚持基本原则及探寻理论教育规律与经验这些问题上。譬如,有学者从探索新方法出发,主张通过探索新方法,应用新方法,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有学者从传播视角出发,认为不同的传播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因此,可以从传播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营造平等的传播环境、运用多种传播方式、重视传播效果的反馈,以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也有学者从基本原则的角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在于理论的彻底性,在于科学地解释和论证现实问题,更在于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和说服方式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还有学者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宏观视野出发,认为加强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坚持四个统一,即从历史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从人的实践需要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需要和满足对象需要的辩证统一;从人的类本质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辩证统一;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和外化的辩证统一。也有学者从体系化考察基础上,探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30年的形态与变迁。并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化、社会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以及公民社会发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社会整体系统乃至国家宏观结构中面临的挑战,总体上说来不会有根本的改变,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坚持。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推进体系化”是一种重要的发展策略。由此可见,近十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研究成果丰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泛,从学科属性上来说涉及教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从学科内容上来说,又同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有所交织。研究的重点、难点也较为突出,集中表现于理论的创新和对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上。在研究中注重了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因而出现不少思想深刻、资料翔实、论证缜密、文风朴实的好作品,这些成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发展和创新。同时,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启动,教育部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可见,学科建设也在进一步的深化。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和现阶段学科分类的局限性,当前的研究仍然存在如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总体研究不够,缺乏将研究问题与构建体系相关联的思维逻辑。具体来看,学术界近十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虽成果丰硕,但依然没能从总体上系统地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框架。研究问题应以构建体系为目标,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例,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光辉而曲折的历程。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教育学迅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我国高校头等重要的学科,其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相比,显得明显不够甚至落后,至今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学。由此可见,面对诸多理论问题与现实挑战,学术界更应在问题研究基础上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科体系。只有建构体系,才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整体,而有了这种整体性认识,才能更深入地研究局部性的问题。

第二,研究的深度不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本质等问题把握不足。何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本质,如何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如何在学科体系建设与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本质,增强理论教育的实效性等等,这些都是现阶段学术界需要思考与探索的新课题。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及展望

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及其生长点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彰显学术性的同时,积极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新体系。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总是根源于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学术界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中,将会更加关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的建设,从整体研究的视角,构建起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科体系。

第二,在把握历史性、现实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基本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体系、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逻辑的东西需要和历史的东西相统一,现阶段,学术界已经开始探索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论证与丰富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律。这无疑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视野,同时,也为理论教育实践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今后的研究必将在把握历史、现实与时代相结合的基本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体系、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

第三,基于比较研究的方法,探寻教育教学新规律,解决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是一种孤立的历史现象,而是一个开放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与中国实际及其发展相互作用,而且还与世界历史进程相互影响。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善于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宽广而深邃的理论视野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也要正确看待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到“横向借鉴,纵向继承”。

在所有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过程里,发现问题都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相信在未来的理论研究中,学术界必将突破现有框架,创新理论教育的研究视域,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逻辑体系,从而呈现给大众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本文获2014-2016年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发表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