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只有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应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既深入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又努力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有利契机,吸收、借鉴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近年来,上海市以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和国家自强等内容为重点,开展国家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心”;以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等内容为重点,开展文化认同教育,帮助学生传承“民族魂”;以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等内容为重点,开展公民人格教育,培育学生做好“现代人”, 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健全人格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大力推行“学科德育”。“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进行才能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大力推行“学科德育”。“学科德育”要解决的是“只教书不育人”、“育分不育人”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因此,推进“学科德育”需要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让各学科的教师都认识到,如果脱离了学科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生动教育,课堂教学就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近年来,上海市十分重视对教师实施“学科德育”能力培训,全面实施“教师人文素养提升计划”,帮助各学科教师从教学设计、结构、策略、方法等方面提高“学科德育”创新能力,实现了“育德”与“增智”互促共进。
悉心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健全人格是引导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学校把思想道德教育与身心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既唱好思想品德教育主旋律,又强化健全人格培育。近年来,上海市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为主线,以生命个体成长的内在逻辑为遵循,以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身心特点为依据,构建了各学段有机衔接、分层递进和全面系统的生命教育体系,制订实施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同时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衔接起来,注重引导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挖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打造“温馨教室”等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供良好氛围。
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打造一流德育人才队伍。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以及高校辅导员等是德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应着眼于专业化发展,引导思想政治课教师牢固确立“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与操守,加强能力锻炼和岗位培养,增进交流学习,造就讲团结、有水平、能战斗的德育骨干队伍。学科教师基数大、分布广、与学生接触较为频繁,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点队伍。应在“学科德育”的引领和要求下,进一步增强其育德意识,使“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在学科教师队伍中更加深入人心,进而凝聚共识,使更多学科教师学会并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地开展德育教学,使学生既学到学科知识,又接受德育引领。可以将教师师德与育德能力培训纳入日常培训内容体系,推动形成职务培训(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多种类型,市、区(县)、学校三级贯通的培训体系。除了学校教师外,社会大课堂中还蕴涵着大量德育工作者。从各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讲解员到活跃在各个领域、基层一线的先进个人和优秀代表,都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善于发现并积蓄汇聚,则能成为德育工作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翁铁慧 作者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