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绿色祭祀、网上祭祀等新兴祭祀方式近年来兴起之后,一种代理扫墓的业务开始走红,从业者称月入数万元。这一现象也引发了社会争议,有人表示祖先之祭不可假他人之手,否则为不尊;也有观点认为,时代、环境在变,代理扫墓可以理解。(4月5日《重庆晚报》)
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一切都可以假人以手“代理”。常见的打官司、搞诉讼、签合同都有大量的“代理人”。用金钱雇佣劳动或购买智力,这无可厚非。但凡事应当有度,超范之后,除了形式上的相似之外,代理的内容却完全变形走调。比如代理扫墓,其间的内涵和意义就完全变了味。
假若没有了内涵,一切形式都是敷衍——这就好比一个赝品,外形跟正品一模一样,但内容却完全不同。清理墓地、摆放祭品、烧香、念悼词、磕头、放声大哭、喊声爸妈,一切都跟真的一样,可拜祭者只不过是一个花钱雇来的“托”。看似生动而真实的表演,全都是虚情假意。要知道,没有真正的血脉关联,又何来的真心表达和真情流露呢?
假若一切表达都可以代理,那么情感内涵就无处安放。比如,代理看望父母,礼物无比贵重,称呼无比甜蜜,形式无限周详,可父母的感受,是亲自探望所能替代的吗?从某种意义而言,父母需要的不是礼物,而是子女探望所体现和表现的浓浓亲情。于祭祀而言,道理同样如此,失却亲力亲为的代理,在“天堂的灵魂”何以消受这份虚假的孝心呢?
一个人只要真有祭祀之心,孝顺之意,就应当体现出诚心实意。在这种情况下,环境、时间、工作、路程就成不了羁绊。一次真心实意的祭祀,比一百次花钱应付更有意义。这其实已经不再是祭祀的形式问题,而是祭祀的性质问题。祖先之祭假他人之手,不是尊敬,而是亵渎。至于请人代哭的灵堂,不是悲情而是闹剧。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叶春生则认为,有些事情可以变化,但有的东西不能改变,宁愿几年去诚心地拜祭一次,也不要请他人代为拜祭。诚然如斯。如今,人情的淡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于形式的注重,而忽视了其表达的内容。结果,吃请喝送的样式越来越丰富,精神层面却越来越匮乏。年味的失去,传统氛围的失去,根本原因在于个人情感的变异。功利的心态,使人与人已经变得相当疏远和隔膜。假若没有了情感的依托,一切热闹的拜祭,都是一种假象。
时代、环境在变,但做人的基本伦理应当不会变,某些特定表达情感的方式应当不能变。代理扫墓无法替代情感,假若围在身边的“孝子贤孙”只是一个外人,假若声嘶力竭的跪哭者只是一个“代理人”,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悲哀,于社会来说,同样是一种悲哀。(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