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精神文明>> 文明讲堂>> 正文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把短期举措与中长期思路结合起来

时间:2009-10-22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szw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仅需要及时推出有力的短期措施,也需要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把短期应对举措与中长期发展和改革思路结合起来。

短期与中长期为什么要结合

中长期是短期发展的未来,对未来的判断必然会影响现在的选择。因此,主动、提前搞好衔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不走或少走弯路。比如,我们不能因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就否定经济全球化,进而怀疑我国今后还要不要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虽然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有利有弊,但我们只能努力趋利避害、争取多利少弊,而不能放弃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更不能动摇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

中长期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把短期与中长期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发展与改革结合起来。比如,有人认为扩大政府投资会强化旧体制、强化行政干预,因此反对这样做。但扩大政府投资,对于应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是必需的。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益、扩大消费需求都很重要,但需要在加大投资力度、遏制经济下滑、恢复市场信心的过程中推进。正如要治急病,必须先打止痛针、稳定病情,然后才是调理身体、消除病根。当然,在扩大投资效果初显、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下,对投资方向与效果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需要适时完善政策、深化改革。

中长期涉及对未来市场发展潜力的判断,把短期与中长期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下一步市场供求达到均衡。比如,调整经济结构非常重要,事关我国经济今后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但如何调整结构,则是需要把短期、中期、长期结合起来考虑的系统性问题。有些结构如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需要以政府为主来调整;有些结构如产业结构,需要政府引导,更需要运用市场的力量,让企业自主判断、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此外,从中长期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找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从短期看,则不能忽视就业问题,不能因为强调升级换代而大量关闭中小企业。处理好这样的问题,显然需要从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的角度来考虑。

短期与中长期如何结合

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从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视角来选择和运用短期经济政策,是实现短期与中长期有机结合的可行思路。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仅是长期的战略任务,而且是克服当前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如果城镇化能够健康顺利地推进,那么,消费需求的提高和服务业的发展都会更快一些。因此可以说,推进城镇化是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的重要途径。我国提高城镇化水平还有较大空间。据测算,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6.5%左右,2014年可能超过50%,2020年将达到60%以上。这提示我们,应把推进城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全力抓好。特别应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重视推广成都等地城乡统筹的经验,防止出现损害农民利益等弊病,使城镇化既为近期的保增长作出应有贡献,更对中长期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央把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为近期应对危机与长期调整结构的重要环节。事实上,推进工业化与克服当前经济困难,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比如,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率提高密切相关,特别是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有助于提高消费率。在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恢复中,工业的止跌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从中长期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继续完成工业化是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但是,如何使政府主导的高速工业化转变为市场调节的均衡增长的工业化?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实现节能、环保、保护资源的工业化?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加以解决。

加快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可能有人会说,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不就是市场长期非理性繁荣的产物吗?为什么此时还要强调市场取向的改革呢?这是因为,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把握好我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定位,才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没有一个充分发育的市场,没有总供求的均衡,就来讨论实现消费与储蓄比率的合理化,是缺少客观依据的。我们绝不能犯矫枉过正的错误。

促进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展。我国外贸自2008年11月开始出现负增长,这种状况至今还没能扭转。当前,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扩张作用明显;消费有所上升,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不足;出口则面临困难较多,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难有作为。应当承认,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利影响的一面。在国际经济逐步过渡到新均衡格局的过程中,我们应从我国的国情和特色出发,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实际出发,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更加重视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但更加重视扩大内需,不等于外需不重要,可以不用扩大产品出口。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脱离世界而孤立地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在推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趋利避害、发展自己,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短期与中长期结合应注意哪些问题

实现短期与中长期的有机结合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简单谈谈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中应重点考虑如何制定好短期政策措施。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重要的是先走好当前的一步。正确的做法是:具有中长期的眼光,迈出当前的步伐。只讲中长期,而没有当前的选择,那就是空谈。反之,如果当前的举措与中长期目标矛盾很大,就必须及时加以调整,不能给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当然,中长期判断对当前政策制定的影响很复杂,在有些方面影响可能很大,在有些方面影响可能就小些。还是那句老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把问题简单化。

贯穿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已达成共识的中长期发展思路和目标,在实际执行中却缺乏约束力。比如,我们强调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有些地方往往不是这样做的,而是仍然沉湎于片面追求GDP。这是为什么?关键在于还没有从制度上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应各自做好自己的事,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判断政府是否缺位、越位、错位也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机会就具体事件表达意见。比如,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就会受到极大制约。这就是说,如果有利益相关者的监督,我们关心的那些中长期问题就会得到较好解决。

用中长期的规范管理来制约短期应急管理容易出现的过度问题。一般来讲,短期可强调应急管理或者灵活管理,而中长期则应强调正常的规范管理。在应急处理中,加强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对此不必过于担心。有些措施虽然强化了行政干预,但为救急也是可以接受的。当然,要把应对危机的必要干预与过分干预区分开来,不能因为欧美国家加强政府干预,就误认为我国也要全面加强行政干预。当前,一些地方有过度强化行政力量的倾向,如在增加信贷以支持投资中,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吸收了大部分的信贷资金,实际上是国家背景的银行与政府背景的企业在推动着各个投资项目。这固然有拉动经济的一面,但其风险不可低估,其可持续性也大可怀疑。同时还应当强调,一旦情况好转,就应当取消不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急措施。总之,应当用中长期的规范管理来制约短期应急管理容易出现的过度问题。(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9年第一期应急研究项目成果 李晓西)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