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精神文明>> 文明新风>> 正文

实现文化自觉的前提是道德引领

时间:2011-05-17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sizheng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据说,有人类学家曾经统计过,当今有关文化的定义超过180种,至今也没有对文化这一概念的最权威的论定。我们姑且不管这些莫衷一是的定义,但文化肯定是由人来创造的,除了人类以外的任何高级动物都是没有文化的,而没有人群的亘古沙漠或极地,肯定也没有文化。

作为文化人类,可以说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是不同类型的人群在不同的自然生活环境和社会综合经历中创造的,能规范或传播公众群体的道德意识、风俗信仰、知识艺术、价值观念以及约定俗成而应当遵守的一种思想认知体系。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们就用了“以文化人”这四个字极其简约而又精确地概括了文化作用于社会人群的功能与方法。

要做到“以文化人”,不外乎实施文化训导、文化哺育与文化自觉这样三种方式。训导与哺育方式,前者是强制灌输,后者是渐进感化,对于受众者都是被动的接受教化,正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中所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以文教化人”。而文化自觉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境界,它是用已经形成的文化,也就是规范的思想认知体系来进行自我的觉悟,自我的规范,自我的厉行,自我的升华,从而让个体的人与众人组成的社会都在文化的陶冶和濡染中日臻化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关于文化自觉,诚如云杉在《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一文中阐述的那样:“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 这种对文化自觉的认识和作用,已经提升到治国安邦与德治善政的政治精神层面。

毋庸置疑,今天我们来谈论对传承、发扬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我们中华民族、国家政党的前途命运。那么,如何做到高度的文化自觉,如何教化高度的文化自觉,它的实现路径在哪里?

人创造文化,文化规范人。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磨砺与积累,传承到我们今天的新时代,可谓是优秀悠久,博大精深,再在新时期社会人文精神的创新与发展中,更是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与彰显。那么,今天的我们要做到“以文化人”的文化自觉,让优秀悠久的民族文化在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不能是强制推行和渐进哺育,其“以文载道”的首善之举,应该也只能是道德的引领。

如前所述,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它不是先由风俗、艺术、信仰、法律或政治规范的结果,而是人们在共同的自然生活环境与社会综合经历中所认识到的一些规范,在这样“一些规范”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必须共同遵循与遵守的思想意识,它与后来形成的信仰、法律和政治还没有什么关系。人们所认识到的这样“一些规范”,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德”。道者,遵循自然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德者,认识这些规律的思想意识也。

因为有了这样的道德引领,人类才创造出体现自己所认定的、能呈现这些道德状态的表现方式,这就是文化。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任何文化其实都是有形态的,所谓物质文化,譬如珠宝玉器、名楼名园,都以各自的形态拥有存在的空间;所谓的非物质文化,也譬如民族风俗事相、歌舞音乐手艺,都有各自原生态的表现形式。这些文化的产生是自觉,这些文化得以传承也是自觉,因为那是被公众认同的道德引领的结果。而今我们新时期的文化发扬与光大,更加需要道德引领下的自觉。

回观历史上的任何文化形态得以流传和传承,无论是采取包括政治手段在内的强制推行。还是使用恩威并重式的诱导手段在内的渐进哺育,都必须先将这种文化形态进行道德上的包装,让人们认同这是道德的规范而必须顺从与容纳。即便是像满清入主中华民族统治地位后推行的光额亮顶拖辫子,是为了上尊日月天地、后续祖先后人血脉;而推翻满清王朝后的剪辫子革命,是为了斩断满清留下的民族屈辱、堂堂正正做汉人这样的文化风潮,也是用道德引领的结果。

道德是构建文化的前提,文化是呈现道德的形态。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出现,都是由相关的人群所尊崇的道德观念驱使下所形成,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认定的“德行”,有其德,必有其行。德,是思想意识,行,是所作所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就以德行的高低来认定一个人或一个族群、一个区域的人群是否具有文化修养,而对社会文明程度的评判,也是将社会公德品行的实现程度作为首要标准。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好社会环境,其首要条件就是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具备高尚德行。而如此“君子国风”的实现,正是高雅文化涵养社会,道德文化规范人心的最高境界。

文化自觉的形成必须由道德引领,它表现在具体的人的行为举止上,则是“这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自觉地用符合道德的标准来规范自己。这就是文化修养的体现。所以,“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的古训,进一步阐明了我们的所作所为,毁誉均在于思想的导引。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也明确地显示出观念作用于社会形态,德行构筑社会现实。如果我们社会人群的言行举止不能用文化的自觉来规范自己,那么这个社会就只有用法律法规来强化管理。让我们遗憾的是,靠这种强制管理来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的社会,是没有多少文化自觉可言的。

而今,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呈现出的道德毁损、无德乱世的现象,已经成为我们倡导的文化自觉的最大障碍,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云杉的文章中有一段话对文化自觉的实现具有指导意义,他说:“文化是维系一个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力量,无疑应当重视发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文化之于人类,应当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倘若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份子都将文化自觉当成自己的内在需求、普遍需求和终生需求,那么,即便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品高德劭的贤达,但至少可以告慰自己是一个品性端正、修养自我的有道德的人,有文化的人。

那么,如何用道德引领文化自觉,让中华民族在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同时,也实现文化的繁荣昌盛呢?我们有理由呼吁,重建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价值观,让道德观念深入人心,让彰显社会公德成为官民人等的生存需求,让道德规范下的德行伴随每一位公民的言行举止,真正实现文化的强盛才是民族强盛的根本。道德是纲,则纲举目张。否则,经济腾飞,文化沦落,道德毁损,人心缺德的社会状态,最终还是会折损经济腾飞的翅膀,将发展的经济社会拉回、倒退到百业凋敝、民怨沸腾的境地。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中坚,当然是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的。让道德引领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自觉的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升华,就必须以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决摒弃重利轻德的商业经济对文化的绑架与变性,加强人心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教育,让文化回归到道德所规范的发展道路,真正地用民族优秀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那么,与优秀悠久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新中国,才能最终让中华民族重新走在世界文化的前列。

(责任编辑: 宋维祥 )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