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理论学习>> 党建专栏>> 正文

怎样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

时间:2009-12-02 来源:人民网 作者:szw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最近,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防止任人唯亲、唯近。”可谓一针见血,又一次传递出匡正用人不正之风的决心与信心。但是,“不巴结领导的人”如何得到“重视关心”呢?这需要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事实上,这与中央最近提出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要求,以及“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是紧密相连的。确实,用好一个干部,可以激励更多的干部群众奋发进取;误用或错用一个干部,不但会挫伤许多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助长不正之风。

  要真正扭转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只唯上、不唯下的风气,关键在于解决“选什么人”与“怎样选人”的问题。“选什么人”与“怎样选人”是密切联系的,“怎样选人”在一定条件下对“选什么人”有着重要影响,有时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现在的干部选拔通常是通过选举和任命两条途径上来的,因此,在制度设计上需要考虑:第一,选举和任命适用范围不同,需要明确哪些岗位适合选举,哪些岗位需要任命;第二,对选举类干部,如何防止“程序空转”,以民主、公正、合法的形式来体现少数人的意志;第三,对任命类干部,如何从制度上防止任人唯亲、唯近。

  综观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上违规违纪的典型案例,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发生了偏差,在少数人中选人、靠少数人选人,必然给那些心术不正、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人以可乘之机。为此,应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探索具有更广泛的民主性、公开性和更高公信度、满意度的选人用人模式,防止那些工作平庸、不干事但善于钻营、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人得到重用。

  近年来,各地在建立科学民主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探索实践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选人用人模式,着力完善以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任办法。如,杭州市以“两轮推荐、两轮票决”方式选拔市管正局级领导干部,在这一过程中分别对候选人作出定性和量化评价;深圳市直机关党委积极开展“公推直选”工作,被喻为“改革的积极信号”;上海积极推行“3+2”前期酝酿制度和重要干部全委会票决制度,等等,积极构建能让老实人不吃亏、优秀人才冒出来的公平竞争的平台。

  如何把实践中形成的并且被证明是好的、比较成功的做法上升为制度,并以制度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是新形势下干部工作的重要课题。就现实而言,必须进一步规范和推行初始提名制度、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考察结果通报制、任前公示制、票决制、任期制和试用期制等,重点规范主要领导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行为,真正做到重要岗位不暗示、确定人选不圈定、正常考察不干预。并相应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合理界定提名、推荐、考察、酝酿、决定等环节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及责任范围,层层把关,真正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去。

  近来,上海一批又一批拟提任市管干部在上海的主要媒体上进行了公示,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也吸引了更多的市民关注市管干部的选拔任用情况。确实,“干部选得准不准,先让群众审一审”。选人的标准要群众认可而不仅是上级认可,选出的干部要群众满意而不仅是领导满意,切实保障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
监督权。只有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把评价干部工作的权利移交给群众和服务对象,才能确保干部心系群众、走近群众、服务群众;也只有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身边的“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得到了重视关心,那么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才能得到很好的遏止。

  选人用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考虑,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方面。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需要建立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任期和离退休等整体配套的相关制度,形成制度体系。不同方面的制度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为此,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内在要求贯穿融合于选拔任用的导向、标准、方式和程序等诸多要素之中,让选人用人在阳光下运行。同时,进一步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并将考察视线延伸到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进而形成老实人受尊敬、正派人受重用、不巴结领导的人受重视的良好风尚。

  (作者为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党内民主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