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理论学习>> 社会专栏>> 正文

理性看待用工荒

时间:2011-03-23 来源:人民网 作者:sizheng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读者点题:

  用工荒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今年春节过后,国内由东向西出现了新一轮的用工荒。与往年不同的是,不仅东部区域缺工,而且中西部地区包括四川、安徽、湖北、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缺工。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我们请省内有关专家为大家做出分析。答疑专家:

  省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崔巍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用工荒是由于劳动力需求大于“有效”供给而产生的用工短缺现象。具体来说,用工荒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于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引起用工需求上升,并形成用工短缺;另一种则是由于劳动力结构和务工意愿变化,引起“有效”供给不足,从而导致用工短缺。

  用工荒的出现有其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反映出诸多问题。

  首先,用工荒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加快推动东部区域产业升级的步伐。从产业的角度看,用工荒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即以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机械加工等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领域和以餐饮、家政服务为代表的服务业领域。这两大领域是多年来我国依托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嵌入全球产业链条的代表,行业企业多数处于加工制造这一利润最微薄的环节,因而多年来该领域内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始终较低。现阶段的用工荒,既表达出务工人员要求上涨工资的合理诉求,也客观上推动了低端制造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迁移,在空间布局上,逐步形成东、中、西部次第发展的雁型模式;在产业结构上,则对东部企业的转型升级形成了有效的倒逼机制。

  其次,用工荒反映出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一是国内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的失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0-14岁年龄组的人口无论是总数还是所占比重都呈不断下降的态势。也正是这一年龄组的人口,现阶段已经成为劳工输出的主力,当前的用工荒正是在这一结构变动下凸显出来的。这是多年来人口调控政策所带来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二是人才供给结构的失衡。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劳动模式正不断发生改变,很多用工企业对员工的技术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由于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的缺失,导致了技术工人大量匮乏,因此目前的用工荒更大程度上属于结构性的技工荒。

  再次,用工荒反映出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逐步转移和妥善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满足城乡人民共享城市文明和现代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然而在实际推动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更多的只是提供自己的劳动,而他们的医疗、子女教育、住房、养老等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在这一背景下,新一代务工人员在进城收益和进城成本的权衡上,更注重维护个人尊严和实现个人价值,这一价值取向的转变是对传统用工模式和社会保障缺失的有效回应。

  总体来说,用工荒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人口红利”时代的终结,既蕴含着机遇也充满了挑战。欧美国家都曾出现过用工荒,并藉此问题的解决步入了资本和技术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和处理好用工荒背后所揭示出的深层问题,藉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个人的角度看,用工荒意味着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不仅仅是高学历人才。因此,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应转变“体制内”就业的思想,重点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企业的角度看,用工荒意味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紧迫。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整合及技术创新,只有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盈利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工难的问题。从政府的角度看,解决用工荒难题,一方面要着力打造公平、公正,有利于创新的经济环境,逐步减轻中小企业税负,形成有利于创新的金融支撑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另一方面要弱化和消除体制差异,更多地为“体制外”务工人员提供合理的社会保障和技术培训,进而引导人才向有利于产业发展与升级的方向流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