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社会,用世俗化的方式溶解经典艺术,并将它们纳入市场范畴已成为传统意识形态最有力的解构力量,它以世俗化的方式拆散了历史曾赋予艺术品的原有意义和价值。俗滥的电视剧与小报文化成为社会公众的宠儿,大众流行艺术以“娱乐”的方式承担了精神宣泄与慰藉的功能,而原来被认为的严肃高雅文艺的作用反而受到冷落;曾经边缘的大众文化已占据中心,取代往日的精英文化并引领着文化时尚,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性转向。同时,传统规范文化的中断、民间草根文化的芜杂与国家主流文化的僵硬,均不利于民族文化的思想化生与审美创新。 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先生认为:当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是寻求文化生态平衡,发展时代要在雄辩的文艺和亲和的文艺之间寻找平衡,消费时代要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寻找平衡,全球化时代在英美文化的影响和保护传统文艺之间寻找平衡。王蒙先生提醒人们,现在的文艺创作表面上很繁荣,甚至处于一种作品泛滥、作品爆炸的状态,但精品同时也被淹没了;王蒙呼吁“不要让曲艺被泛滥的传媒包装掩盖”。 史伯在《国语语郑语》中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段话启发我们,只有和谐与多样的统一,才能造成万物的繁荣,而“以同裨同”、千篇一律,只会造成事物的凋敝;和谐的生成,通过“以他平他”即事物的相生相克、互相补充才能求得平衡,而任何平衡的打破,则会造成秕稗的疯长,破坏生态。我国的社会文化现状喜忧参半,并不乐观。中国大陆市场经济改革的30年,打破了原先政治垄断的传统格局,但是,经济与市场的不成熟运作,又导致了其对文化良性发展的阻滞与打压,新世纪10年来这种局势尤其明显。正是由于目前的文化传播体制尚未形成多元而和谐的内在机制,严肃高雅的作品还没有形成足以与流行文化相抗衡和引导的机能,二者常常处于抵触或者合流的状态; 流行文艺中的媚俗甚至恶俗之气昭然若揭,在客观上搅乱了人们的伦理视听、踏越了价值底线,很大程度上造成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失衡。 也许,短时期的文化生态失衡是中国改革开放应该交纳的“学费”之一,消费型的娱乐文化大行其道并借助国家垄断性传媒大肆宣扬,却是让人异常揪心的事情。国家级传媒平台,应该也必须传播能够代表中华民族形象和改革开放30年水平的文化艺术作品,而不是融汇了侮辱弱势群体的、色情的、低俗的甚至恶俗的并“被”冠以“大众”喜爱的文艺节目与影视作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认为:抵制“三俗”现象,得警觉文艺创作的一味娱乐化,要重视人文关怀,提倡心灵阅读;要在反映生活和人民感情方面充分大众化的同时,强调文艺创作在精神上陶冶人心;要在强调艺术语言浅显明白之时,也要强调思想的深刻性,担负好文化引导人们向上向好的使命。总之,我们要处理好时尚娱乐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坚守艺术创作的道德力量和文化关怀,勇敢地承担起当代文化的公共责任。在消费主义独步天下的传媒时代,面对由数码技术全力打造的幻觉人生,艺术家的伦理立场不能丢、就重大现实问题大声说真话的勇气不能没有。当代影视作品生产者如果能将社会忧患与艺术伦理,感同身受地融入自己的影像创作,以电影艺术的独特媒介形式,细腻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悟,那样才是真正“德艺双馨”的影视艺术工作者。 世纪之交以来,对于国民精神日趋世俗化的中华民族来说,在世俗娱乐之外,尤其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与终极关怀的提升。可惜行政部门的管理常常顾此失彼,适合当代中国人接受的高尚有品位的文化产品还是太少;而一些所谓的“人文精英”则以“后现代先锋”的姿态,放弃自己的人文责任与思想监督,投入与世沉浮的时流中,对人类共享的公共伦理与审美空间造成毁坏。因此,制衡并引导大众消费文化,创造一个健康社会的文化生态平衡环境,是我们当前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