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变迁和家庭结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但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不全,这才出现了目前的问题:家庭养不了,制度未跟上。 十年前,那首名为《常回家看看》的歌曲曾经感动了亿万中国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歌里所描绘的天伦之乐、家庭温暖正日渐式微。寂寞的老人、忙碌的子女、疏远的亲情……孝道,似乎正在随着经济和家庭的变迁而日渐沦落。 以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在中国社会福利论坛上表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制度,弘扬孝道应该成为重要的道德保障。并解释说,孝道是中国的国粹,对于福利社会建设来说,成本低而效益高,应当大力培养。与此关联,有些论者常把养老问题的存在,归咎于子女们的“不孝”。 的确,“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不过,今日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告别了“多子”时代,“421”家庭模式,即作为独生子女的夫妻二人,要赡养四个老人和抚养一个孩子,其养老压力可想而知。一项调查显示,59.7%的人感觉自己赡养老人的经济压力大。再加上年轻家庭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重担,所谓的“421”家庭在养老上自然“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家庭养老模式自然难以为继。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就认为,在传统社会中,生儿育女成了规避未来风险的具体手段,即“养子防老”。父父子子的等级关系和孝道,就成了儿女们履行隐形“契约”的保障。只有利用养老保险、投资基金等金融品种把家庭未来的风险保障好,原来由“家”担当的养老等经济功能逐渐由金融市场承担,“孝道”就会回归本原,温情就会重罩家庭。照此理解,养老难题的出现非但不是孝道的原因,反而孝道的式微是养老体制“变态”的结果。 看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家庭养老模式衰落的解药。本来,现代社会中,国家责无旁贷地需要通过财政投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社会福利,包括完备的养老保险制度。但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可部分依赖政府保障的仅占20.2%。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一边是城镇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差距过大,一边是基本养老保障还没有实现城乡“全覆盖”。养老问题今天所面临的尴尬,从根本上来说,乃是养老制度建设的滞后。 有养老模式转型需求的,不止我国。以日本为例,二战前,以“父权制”和“长子继承制”为基础的家庭经济制度,让日本老年人一直过着传统的居家养老生活。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家庭经济制度变迁,传统居家养老方式走向衰退,于是日本建立了“老人护理保险制度”,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保障制度范畴,以保险的形式解决并确保财源的稳定。我国社会经济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冲击了原有的“养儿防老”模式,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但是,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不全,这才出现了目前的养老问题:家庭养不了,制度未跟上。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天经地义。但在现代社会中,养老问题终究要靠制度来保障,完善社保才是现代意义的“孝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