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太原市日前召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动员会,将撤掉那些“无事业”的事业单位,并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原则,对不同类别事业单位实施调整、剥离和转移。太原此次改革共涉及3000多个事业单位,近9万人。
全能政府时代遗留下的事业单位,许多早已名不副实,更成为各地最大块头的财政负担。据悉,太原市事业单位的从业人数,竟占到全市行政事业总人数的80.92%,而由财政开支的人数更占到全市行政事业总开支人数的66.69%,其中一些早已无事可干的事业单位,却行政级别依旧,福利待遇不变,无异于在多年集体从财政领取“空饷”,无谓抬高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成本。其实,事业单位的此种寄生乱象,全国各地的情形也都大同小异。而事业单位人员沿袭和套用以往行政级别和福利待遇的财政供养机制,更凸显出为某种旧体制所营造的巨大优越性,早已令其蜕变为一处处“官员养老院”。
全能政府时代,事业单位多是政府大包大揽管理模式的必然产物,其人员的吃喝拉撒睡往往由公共财政全包,属旱涝保收的准行政单位。但随着政府职能转型向纵深发展,许多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职责,要么已被还权于民,要么已由社会组织承担,而那些无事可做的事业单位,反而作为一个个既得利益者得以长期保留,成为一处处悠哉悠哉的“官员养老院”。这些事业单位尽管没了当年的实权,但其人员待遇却仅次于行政机关,令广大纳税人不堪重负。
构建现代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从那些管不了和管不好的繁杂事务中拔出身来,当年大包大揽式的全能政府的诸多职能固然不复存在。而名为事业单位却“无事业”,更不向社会提供任何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必须逐步解除其这种与公共财政之间延续多年的“包养关系”。那些尚需由政府之外的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则应通过政府招标采购或特定委托等方式向资质优良的社会组织购买,以减少公共服务的成本支出,提高公共产品质量,而不是仍托付由那些低效率的事业单位承担。
的确,许多“无事业”的事业单位之所以能长期被政府“包养”,跟其与政府之间仍存在某种若隐若现的“亲子关系”有关,而要对那些“无事业”的事业单位动刀,难点全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