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直接作用于居民的消费与储蓄,进而作用于国内需求。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跨越式发展,真正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多元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2008年9月起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方向,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为基本,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制定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并逐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以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其中一项重要政策就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2009年5月22日,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效果,而衍生这种关系的重要方面是城镇居民储蓄率。造成我国内需不足有诸多原因,其中城镇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是祸首之一。我国金融机构吸收的居民储蓄存款增幅近年来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特别是遭受金融危机的2008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加了28.38%。与美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GDP的比重相比,我国储蓄存款余额所占比重高出近60个百分点。由于居民将大量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将当期消费转化为未来的消费,导致中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难以完全发挥,消费需求严重不足,需求结构中内部需求的比重持续下降,特别是2003年以来,国内需求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下降,净出口的贡献率均值却上升了11.11%。2005-2007年,内需增长贡献率更是下降到80%左右(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净出口增长贡献率达到20%左右。
储蓄最终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由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不充分,城乡居民消费时存有“后顾之忧”,这是导致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应对疾病风险时保障能力有限,都使居民对未来缺乏乐观预期。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降低消费、增加储蓄成为绝大部分城乡居民应对不确定风险的主要方式。
因此,社会保障与消费需求之间有着强烈的互动关系。
相关理论分析可证明这一结论:
从社会保障间接作用于消费需求来看
社会保障通过调节社会各阶层居民的收入分配,能够影响到不确定性的风险预期,因此,根据消费函数理论就会影响居民消费行为。这就是社会保障影响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收入分配效应,它间接说明社会保障对消费需求的促进作用: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又影响着居民消费。
凯恩斯1936年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到了绝对收入假说,认为一个家庭内的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可以认为是线性关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在其收入中的比重会减少,储蓄所占的比重会增加。因此,如果收入再分配政策能够缩小收入差距,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如果收入再分配政策扩大了收入差距,将使社会整体的平均消费倾向降低,进而产生消费需求不足。根据凯恩斯的观点,社会保障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能够缩小贫富差距,那么社会保障也就能够促进整个社会消费需求的提高。
莫迪利亚尼和弗里德曼等人在原有消费者行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消费者理性出发,对消费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展和延伸,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霍尔在理性预期假设下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这些理论都明确指出居民消费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其效用,因此消费函数必须建立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理性的消费者不仅会根据当前收入,而且会根据预期的未来收入等信息来选择一生的消费路径。
从社会保障直接作用于消费需求来看
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的效应。哈佛大学的马丁·费尔德斯坦1974年在《社会保障,引致退休,资本积累》一文中提出养老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有两种效应,两种效应对储蓄的影响方向不同。
替代效应:按照生命周期理论,居民会根据对未来的预期平滑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那么居民会在年轻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备退休后的消费需求。引入养老社会保障后,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会更为乐观,尤其是降低了其养老风险,那么他将减少个人储蓄用于消费。
引致退休效应:养老社会保障的存在使得居民提前退休的动机加大,将会诱使居民提前退休。为了保证退休后消费水平维持在退休前水平,居民会增加储蓄。
两种效应对储蓄和消费的最终影响结果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正相关、负相关两种情形。费尔德斯坦根据实证数据证明,美国的养老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养老社会保障使居民储蓄减少。
社会保障与居民预防性储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利兰德在《储蓄和不确定性:储蓄的预防性需求》一文中提出了预防性储蓄理论。他指出社会制度变迁等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刺激消费者采取更为理性的行为,改变消费倾向、增加储蓄,把更多的财富转移到未来进行消费,以防范未来不确定的收入变化所带来的冲击。也就是说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地区,人们面临的未来风险降低,居民会降低预防性储蓄,用于增加当期消费需求。
社会保障与居民可流动性约束理论。流动性约束,是指企业与居民因其货币与资金量不足,且难以从外部得到,从而难以实现其预想的消费和投资量,只能消费当前的财富,因此造成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为了保证自己收入下降时的消费不会大幅下降,消费者就会被迫降低当前的消费,增加储蓄。因此,为了避免流动性约束带来的影响、防止各期消费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人民会通过储蓄来平滑各期消费。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后,居民需按期缴纳社会保障费用,而这种支出的增加将会减少居民当期可支配收入。如果存在流动性约束,那么居民就会降低当期消费。
可见,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直接作用于居民的消费与储蓄,进而作用于国内需求。中国扩大内需政策的提出,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政府应当抓住此次机遇,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跨越式发展,真正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多元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
(作者均系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