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新思政网>> 身边榜样>> 杰出校友>> 正文

杰出校友——陈家镛

时间:2009-06-24 来源:校友办 作者: 摄影: 编辑: 上传: 阅读次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陈家镛,男,1922217日生于四川金堂。化学工程、湿法冶金专家。

陈家镛出身于一个书香人家,父亲陈松谱曾开办私塾。祖上自河南迁福建,又迁广东,张献忠率农民起义期间,随着如潮的人流再迁四川成都附近。其曾祖那一辈还能讲原来的方言(客家话),以后各辈人就不行了,现在他们连听也听不懂了。陈家镛自幼奋发读书。他于19281933年夏在成都市成都县立小学就读,1933年秋-1939年夏在成都县立中学(今成都第七中学)读初中和高中。他看到当时中国受外强压迫、国土丧失的惨状,激发了以科学和工业救国的强烈愿望。中学毕业后,考入当时在重庆的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3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19431947年在中央大学化学系先后担任普通化学及有机化学助教,并在高济宇教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条件中合成了滴滴涕。

1947年秋,陈家镛赴美留学,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化工系研究生院攻读学位,于1949年春和1951年夏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51年夏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进行博士后研究。1952年秋,他原来的博士生导师H..约翰斯通(Johnstone)教授获得“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课题资助,邀请他回伊利诺伊大学化工系开展该项研究工作。近一年半的研究中,他通过实验证实了前人估计有一个最难过滤的气溶胶粒子大小的看法,他的研究结果首次表明难过滤粒子大小与操作参数有关,并非如过去认为的是一个常数;他还从理论上对前人提出的过滤理论及通过滤层的压降等有新的修正与发展。部分研究结果在1955年美国《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曾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认为是那个时期的气溶胶过滤领域工作的总结。

1954年初,他接受美国杜邦(Du Pont)化学公司薄膜部的约克斯(Yerkes)研究所聘请,到该所担任研究工程师,参加开发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的连续聚合过程的工作。在研究中,他引入刚兴起的化学反应工程学的一些概念,通过各种实验对聚合速度的控制因素提出了新看法,用以解释在不同情况下得到的各种聚合结果,并预言还有大大加快聚合速度的可能性,后来经另一位同事用他所提出的实验设计予以证实。

陈家镛于1948年在美国与刘蓉结婚,生有两个女儿。1956年年底全家回国后,他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担任研究员,1958年任该所湿法治金研究室主任,1978年任该所副所长。陈家镛于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劳动保护学会顾问,还担任《湿法冶金》(Hydrometallurgy)杂志编委和《冶金进展》(Progress in extractive metallurgy)丛书编委,并历任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家镛主要从事将分离科学与工程以及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原理,应用于湿法冶金及生物化学工程方面。他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一些新的提取冶金过程,防止环境污染,开采用湿法研制特殊粉末材料,成绩突出,为我国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特殊粉末新材料,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填补了我国的空白。他与同事们合作取得的“湿法提取镍钴新流程研究”和“复合涂层粉末研制”两项成果为援外工程作出了贡献,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还原氨浸法处理镍基合电解泥”于1980年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胺类溶剂化萃取及其与中性萃取剂协同溶剂化萃取的研究”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高温合金电解泥的综合利用回收及环保治理”于1988年获国防专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陈家镛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专著一本,与同事们合作获得中国专利5项。他是我国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到1990年为止,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4名,博士研究生12名,还有两名博士后在他指导下完成了研究工作。

陈家镛回国后在科学技术上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现在紧密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运用化学反应工程学的观点与方法开创新的显法冶金过程。例如,在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针对云南东川大型氧化铜矿的特点,开发了加压氨浸的流程,从实验室研究直到建成日处理100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