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正文

专家讲座第二十五讲:“康德的启蒙与庄子的以明”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 阅读次数:
  • 添加时间: 2021-12-02
  • 发布: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2月1日下午16:00点,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授黄凤祝应邀为我院讲学,在腾讯会议作了题名“康德的启蒙和庄子的以明”的线上讲座,讲座由副院长刘玲玉主持,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德语系师生及部分同济大学哲学系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黄教授首先围绕四个关键字“启蒙”“自由”“平等”与“以明”的不同理解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他认为康德的启蒙理想,既不是经济的也不是政治的,而是道德上的,自由绝不是无节制、无理性的自由。

黄教授指出,康德的启蒙理想是一个理性的架构,缺乏感性的亲和力。单纯依赖理性与逻辑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并不是正确选择的唯一途径。人的理性和逻辑思考,是以目的性为前提。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决定理性和逻辑的判断。合乎目的性的理性判断,并不一定是合乎知性或道德的真实与对错。

黄教授对比康德和庄子,提出,庄子的“以明”理念与康德的“启蒙”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康德的“启蒙”主张排除感性,个体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来解决问题。在“以明”的思维中,庄子并不排除感性或理性,而是要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回归道或自然,即事物本身,去思考事物。回归道的自身,可以通过坐忘、丧我和心斋。经由坐忘、丧我和心斋,人才能够排除意识形态的规范、杂念和欲望,回到事物自身,即道自身,通过独立思考,理解道与事物的真知。由此,人才能够成为真正无待的人(真人),即独立思考、不依赖他者的人。

黄教授认为在被资本污染和无度消费充斥的当代社会,庄子的思想就像一盏灯,照亮人类回归的路。但是,这一切无待于庄子或任何人,而是需要人自己向前推进。

本次学术活动开拓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师生的科研热情,促使师生思考哲学与当今社会发展及个体发展的关系,令参会师生受益匪浅。

专家简介:黄凤祝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系。1986年起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先后任教于德国科隆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与哲学系和上海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授。香港《明报月刊》专栏作家,艺术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艺术哲学、德语诗学和东西哲学比较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7部,编著4部,译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报刊文章90余篇。


作者: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审核:陈世华


Baidu